第1章(1 / 2)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裏這樣寫道,“天下隻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隻有回憶。”

今天是藝蝶針織印染廠慣例領工資的日子。印染廠員工不多,算上老板廠長一共二十六人,除去辦公室和幾個出缸的老漢,剩下的全是年輕人。

趙峰誌是來得最晚的年輕人,是表姐介紹來的。經過一個月的時間,略微了解了小廠的運作和收支,悟出了些小廠工作的好處:活不多,老板熱情,和員工打成一片,吃飯也是一桌吃,薪水也是多勞多得。因是表姐的緣故,趙峰誌還特別幸運地弄了一個人住的宿舍,不過是在頂樓。正值溽暑,一進房門便似進了火爐,好在他白天上班,等到晚上會有點風流通,不至於睡不著。

他是得感謝他的表姐幫他安排了一個這麼好的工作,他一畢業自知考不上大學,找工作便成了首要難題,沒學曆、年紀小,無頭蒼蠅一般亂撞搞不好還會被人騙了。依托表姐的關係,總算有個踏實的落腳點。聽老員工說,旺季一個月下來吃點苦,能有七八千的收入,當然淡季是隻有三四千了,趙峰誌有些驚訝,別人名牌大學生出來坐辦公室也不就這麼多?怕是累點也無所謂。

印染廠不比服裝廠,他不需要不停地重複做同樣的流水線。在新時代的中國,學曆成了一道硬門檻,他進廠不會讓他坐辦公室,但好歹念完過高中,認得化學藥品的顏色。所以很快他就從體力活的掛紗出缸學徒,變成了看缸這項技術活。

其實無論是掛紗出缸還是看缸都不需要長時間的一直工作,因為染缸都是自動化機器運作,總有休息等機器做作完畢的過程。小廠沒有那麼多的大缸,所以不可能二十四小時不停地幹。

但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畢竟一項體力活一項技術活,顧名思義,“出”和“看”,出缸的人基本是用自己的生命健康來換錢,因為一捆紗出缸時非常之重,有的人為了出缸更快,一抓兩捆,這種帶水的紗重達近百斤,大缸多達八十一百管,這快的都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出完,這體力的消耗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趙峰誌一個剛高中畢業的小年青,一碰上出缸,嚇得一身冷汗,硬是壯著膽,使出這輩子前二十年沒用過的勁硬吃了一個月,加上他對廠長老板的軟磨硬泡花言巧語,從出缸前線下來,換成了看小缸,小缸一般隻有五管十管,像是獨立於其他群體,自顧自的看缸出缸,自己的活和別人也沒有關係。而大缸八十管一百管,有專門的人出缸,專門的人看缸,他們是搭檔關係,看缸人的效率快慢,直接影響兩個人的收益,大缸賺的錢要比小缸賺的多得多。趙峰誌眼饞看大缸,因為那個才賺錢,一兩個小時一班,到辦公室拿一張配方,到配劑室把配劑師配好的染粉端出來,打開機器,流水操作,就可以蓋缸,染好的時候剪一段下來到辦公室比對樣品,顏色正就完成工作,剩下的都是出缸的人的事。但是大缸多是分給來廠多年的老員工,他們對工作更為熟悉,不容易出差錯。老員工這樣一天下來也是八到十小時,做一會兒休息一會兒,還拿最多的錢,這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