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大明日不落(1 / 2)

老魏離開的幾年,變化很大。

越來越多的工坊出現,帶動了上下遊一係列鏈條。

整個產業鏈在不斷形成,老魏的媳婦,開始隻是一個縫製工人。

後來,需求越來越大,工坊已經無法滿足生產。

於是,工坊便將一些次要步驟分包下去,讓工人們成為分發商,拿回去讓鄉親們幫忙加工。

正是有這樣的機會,老魏媳婦組織了一些人,把她們訓練的又快又好,順勢也就掙了不少錢。

再加上老魏寄回來的津貼,貸款買個院子也不是問題。

老魏一家,正是千千萬萬大明家庭的寫照。

在各項政策的引領下,大明正像當年新中華再造之時,不斷發展著各種各樣的新興行業。

東北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三江口已經是耕種的極限。

但是對於探險隊和采伐隊伍並不是。

自從黃台吉等人被責成組成探險隊,不斷去北方尋找好東西之後,他們驚奇的發現,自己的日子竟然比從前還好!

以前,能做的交易,就是跟撫順城那些人,或者是深入女真的商人,他們往往使勁壓價。

但是現在不同,在三江口新城,有數家商行,價格公平,童叟無欺。

隻要是正經八百的幹,想不掙錢都難。

三江口以北,那裏有大片的森林,其中的飛禽走獸數不勝數。

黃台吉所部可以是吃的飽飽的,一年幹上半年,就能舒舒坦坦的在三江口新城的宅子裏生活。

他們看著那些在田裏勞作的人,心裏滿是不屑。

隻有娘炮才在田裏刨食,男人們就應該出去狩獵,找礦,砍伐珍貴的木材!

農業合作的項目進行的很順利,各家將農田計算以後,換成股份,再按照參與經營的情況進行日常計算工時,很好的解決了人力短缺的問題。

西北,三股勢力煙消雲散之後,無人敢當明軍其鋒。

尤其是被打散的厄魯特人,聽聞是明軍,馬上逃出上百裏。

就算是李懷信想跟他們做些買賣,都找不到人。

沒有辦法,實在是被打的太慘了。

巴裏坤湖屯田計劃十分成功,不過是兩年時間,就有整整十萬畝良田出來。

供應三萬明軍在西北的軍用綽綽有餘。

隨著人們對西域認識更清楚,也找到更多適合屯墾的土地。

為了能夠長久的保證西域的安定,朝廷開始從內陸征伐貧苦人家。

尤其是那些在窮山惡水當中的人,土地貧瘠到無法種植,人口卻在不斷繁衍,當地的環境根本無法容納。

這裏邊,既有大量的明軍衛所軍,也有不少羈糜州的百姓。

他們在當地,根本就是最下層的最下層。

尤其是在監稅司的審查出來之後,他們就更加沒有空間來幹過去喝兵血的事情。

多餘出來的人丁,要麼拉家帶口,要麼獨身男人,都被各種各樣的口號忽悠到了西域。

所有人在半路的時候,都感覺自己要去送死。

但是在經過巴裏坤湖,到達山南北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這裏是怎樣的人間堂!

稍微耕種之下,就能比得上江南水鄉的水平。

未來數年時間,向西域移民都是大明的基本國策。

西去的商隊更是絡繹不絕,新式減震馬車帶著大宗貨物,在駝鈴的應和下,緩緩向西。

那裏,有大量的黃金白銀等著他們去賺取。

西南地區,在商隊的需求下,當地衛所軍帶著百姓們還是采摘種植藥材,還有各種菌類。

靠山吃山的傳統,他們不能丟。

隨著大量的中成藥開始出現,人們對藥材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比如一些常見的避暑藥劑,還有一些驅蟲配方,以及緩解水土不服的湯劑。

銷量大的驚人,以前沒人有這樣的需求。

現在人們流動越來越大,也就有越多的人,要有隨身攜帶的產品。

再東南方向,那裏才是熱鬧,不但是整個大明的經濟核心,更是現在貿易的主要來源。

每有數不清的貨物,從幾個市舶司裝船,然後運往定製產品的目的地。

隻要參與過遠洋貿易之人,都會發現一個事情。

海洋更加廣闊,能帶來的東西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