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梁實秋、謝冰心等一起赴美國留學。許地山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學習。
1924年
獲文學碩士學位,進入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
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3月,發表短篇小說《枯楊生花》。
1925年
繼續在牛津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月,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出版。6月,44篇散文小品結集為《空山靈雨》出版。
1926年獲牛津大學文學學士和宗教學學士雙學位。10月,歸國。途中順道去印度訪問。
1927年
任教於燕京大學文學院。此後文學創作漸少,專心於宗教比較學研究。
1928年
任燕京大學文學院、宗教學院副教授,並在北京大學教印度哲學,清華大學教人類學。與周俟鬆結識,第二年兩人結婚。11月,發表短篇小說《在費總理家的客廳》。
1931年
任燕京大學教授。教學之餘潛心研究道教史。同年,子周苓仲出生於北平,隨母姓。
1933年
次女燕吉出生。小說戲劇集《解放者》出版。自費出版其父許南英詩詞集《窺園留草》。
1934年1月,短篇小說《人非人》發表。 6月,《道教史》上編出版。7月,赴印度途中創作的短篇小說《春桃》發
表,是許地山後期小說創作的代表作。
1935年
與燕京大學教務長司徒雷登意見不合,經胡適推薦,赴香港任香港大學文學院教授。
1936年
對香港大學文學院進行全麵改革,曾帶領港大教授及學生二十餘人赴廣西、江西、湖南等地考察。
1937年
任職港大中文係,積極從事社會文化活動。
“七七事變”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上街演講,寫文章宣傳抗日。
同年,與林語堂、鄭振鐸等發起組織“中國非常時期高等教育維持會”,並發表“保衛文化,完成救亡使命”的宣言。
1938年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許地山與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四十五人被推選為理事。
1939年
仍然任職香港大學,每周任課二十小時以上。準備《梵文字典》的編纂工作,並著手撰寫《扶乩迷信的研究》一書。
香港中英文化協會成立,被推選為主席。
1940年
7月,發表書信體短篇小說《危巢墜簡》。
1941年
2月,發表短篇小說《鐵魚的鰓》。鬱達夫稱之為“堅實細致的小說”。
夏,發表童話《螢燈》和《桃金娘》(皆為連載)。
8月 4日,心髒病複發,英年早逝,終年四十九歲。追悼會上,港大鍾樓鳴鍾並降半旗致哀。行基督教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