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肉被瓜分了,整個撫城的百姓皆大歡喜,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瞞過遠在壽春城的楚太後,項超每隔一周便派上幾個鐵衛把一封密信送到王宮裏的楚太後手中,稟告著這撫城所發生的一切。
當然,這密信已經不能稱之為密信了,因為,潘天粵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幕的發生,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隻要在這撫城之中,所以的軍將都掌握在項超的手中,楚太後就算對他不是很放心,也不會有什麼過激的做法。所以,潘天粵一直都很聽話,他沒有練兵。但有點是必須應該提一提的,在分完魚肉之後,潘天粵去‘深原’看了看那些工兵的‘勞動成果’,潘天粵說:這些在這裏的工作的人們,以後就統稱‘工兵’了,‘工兵’不是兵。項超也懶得理他,‘工兵’就‘工兵’吧,反正不能打仗就行。但,潘天粵最後一次去深原看工兵的時候,發現那些工兵都成了拔草高手了,兩手一揪住一撮草,然後好像不費力一般,猛地就拔了起來,據負責在這裏監工以及守衛的兩百鐵衛述說:這些人快的時候,一天能拔草上千畝的草地。這著實把潘天粵驚喜壞了:丫的,這幫家夥,進步也太大了吧?
在兩個月的時間內,負責外出勘察地形的鐵衛們都回來了,他們發現了像‘深原’這樣的平原在整個撫城起碼有二十六處,這又讓潘天粵驚喜了一把,一個深原有地三千畝,而二十六個深原則是七萬八畝,以一畝田一年兩熟計算,一年能產稻穀五百斤,而這些土地就起碼能出產稻穀三千九百萬斤,三千九百萬斤,三千九百萬斤的稻穀起碼能有兩千萬斤的大米,兩千萬斤的大米,這是個什麼概念?以一個人一天吃五兩米飯,一年吃一百八十斤,這裏就起碼夠十一萬人吃一年了,這還不算其他的農戶家中的稻穀,還有其他的肉食,也就是說,如果要打仗的話,隻要保護好這些土地,就能不用征收農民們一粒糧食,便可以供應規模達十一萬的軍隊常年作戰,而這些,僅僅隻是撫城中的一部分而已。
潘天粵決定,把這些工兵全部用來勞作,做完三年,累積夠一定的資本的時候,再直接讓他們扔掉鋤頭拿起大刀就鬧革命便行了,其實算算,隻要不是很辛苦的勞動,潘天粵完全可以把現代的訓練方式給融進這些勞動之中,讓工兵進行訓練,跟這個時代不一樣的訓練,比如:負重跑,潘天粵完全可以在收成的時候,讓每個工兵扛上一袋稻穀奔回城裏,這決絕對不亞於現在的五公裏負重跑,還有那些臂力訓練,其實這個臂力訓練是極為重要的。在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作戰攻擊就是弩,而並非什麼刀啊,槍啊,什麼的。魏國曾有‘招卒,能開十二石之弩’一說,這便表明了在作戰之中,弩的重要性,現在沒有碾米機,所以,把稻穀碾成大米,就需要用到石磨,潘天粵覺得,這個石磨也是特好,因為,這樣他就可以讓他的工兵去推磨,以增強他們的臂力,就好像讓他們去拔草這樣。
工兵們最近很開心,因為吃得飽,又睡得好,在他們心中,這樣便是城主大人從來沒有什麼虐待過他們的結果,尤其是那些奴隸,隻是,不知道在城主大人是不是貪玩還是幹嘛,這不是有刀嗎?一刀劈過去,總比拔草要得強吧,在這些工兵把深原的草拔完後,潘天粵又把他們分散了拖向其它戰場。這些工兵們終於在私底下竊竊私語地交談了起來。隻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前些天分大魚他們都還有份呢,雖然很多人都不讚成把大魚肉分給他們,但,在城主大人力排眾議下,他們還是有機會嚐到那大魚的美味,還有其他的那些魚。隻能說,這城主大人太好了,所以,城主大人不好那方麵,可以忽略不計。
天氣漸漸回暖,在潘天粵的指導下,許多的平原地帶都被墾荒了出來,而那二十七個糧食基地每個都被分到五十個工兵,進行生產。其餘剩下來的那些工兵們,則被潘天粵派到了一個個山頭上麵,因為,潘天粵並不滿足於隻是生產大稻,他還要生產其它的肉食類糧食,而這撫城內的眾多的大大小小的山頭內,有近五十個小山丘被圈了出來,裏麵的野獸都被打光打跑了,四周圍上了木欄,而在這些小山丘內,有些被養上了兔,有些被拿來養牛,養豬,養羊,還有的就是有些,更是厲害,外人都不知道他們養的是什麼,隻知道就連圈起來的圍牆,都是用大塊大塊的轉頭砌成。負責這一塊養殖的,除了一百個工兵,還有獵戶,專門被潘天粵聘請來到的獵戶。他們的家人都被潘天粵安置妥當了,在潘天粵的‘新城區’那裏,聽說,凡是自願去新城區居住的人們,未來兩年內,可以免掉一切的賦稅,所以,他們很放心,潘天粵還給他們金幣,作為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