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美國思想庫研究背景與意義
2009年初,被媒體稱之為“中國最高級別智庫”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誕生,同年7月,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全球智庫峰會”在北京召開,由此而帶來的密集的媒體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使得“思想庫”這個詞彙迅速進入了中國精英群體和普通公眾的視野,進而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思想庫也稱智庫(Think Tank),這個詞彙是舶來品,最早出現在二戰時期的美國,是指戰爭期間美軍用來討論作戰計劃的保密室。後來泛指一切以政策研究為己任,以影響公共政策和輿論為目的的政策研究機構。思想庫作為一個國家思想創新的動力和源頭,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其意義已經超越了本身,成為影響世界政治、經濟和全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思想庫的發達程度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從全球趨勢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世界各國麵臨的內政、外交問題越來越複雜,從而促使政策製定者尋求政府體係以外的思想庫的政策支持。20世紀70年代以來,思想庫的數量不但在美國迅速增加,而且還在世界範圍內發展起來。2009年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了《2008年全球智庫報告》,根據他們對思想庫的定義和評判標準,目前全球共有5 465家智庫。從地區看,北美和西歐有3 080家,占總數的56. 35%,亞洲隻有653家,占11. 95%。從國別看,美國有1 777家,其次是英國的283家和德國的186家,印度擁有121家智庫,為亞洲最多,日本其次,擁有105家,中國大陸被認可的智庫僅有74家。①而據中國學界的不完全統計,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已形成五大係統,共有研究機構2 500多個,專職研究人員3.5萬,工作人員27萬。這其中以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政府為目的的“智庫型”研究機構大概有2 000多家,數量甚至超過智庫最發達的美國(王健君等,2009)18。
我們暫且不論中美兩國學者對於中國智庫數量統計誤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在哪裏,毫無疑問,美國思想庫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全球最成熟的思想庫市場。在世界各國智庫當中,美國思想庫對公共政策和輿論所發揮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它不但影響美國公共政策和社會思潮,還對世界政治、經濟的走向發揮著重大影響。美國學者保羅·迪克遜認為思想庫是美國的第四種權利( Paul Dick-son,1971)47,托馬斯·戴伊則把思想庫看作是“美國政治決策過程中一種發揮中心作用的協調機製(托馬斯·戴伊,2003)。”
從數量上來看,應該說中美兩國都屬於思想庫發展的大國。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思想庫發展與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至今隻有30年左右的時間,盡管數量很多,但在影響力、創新能力和全球視野方麵卻與美國智庫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多數中國思想庫既不為政策製定者所重視,也不為公眾所信任。特別是近年來,中國智庫在關鍵領域中表現得並不盡如人意。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蔓延,麵對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的寬慰之談,中國大部分主流智庫都相信了美國金融危機“是暫時的”,甚至提出“脫鉤論”,公開強調“這隻是美國的問題,對中國影響不大……”盡管類似誤判和失策的根本原因不能完全歸咎於智庫,但中國智庫在滿足國家決策信①資料來源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思想庫與公共社會項目”發布的報告。2008 The global go-to thinktanks: The Leading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http: //www. fpri. org/.
息需求上的不足、缺位已是不爭的事實(王健君等,2009)17。另外,中國思想庫在國際舞台上話語權的缺失和影響力的弱小嚴重影響了中國軟實力和國家形象的構建。或許,這也正是中美兩國學者對於中國智庫數量統計誤差如此之大的原因。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舞台上的重要因素,隨著類似於金融危機、環境問題、反恐問題等全球性問題的增多,中國麵臨的國際、國內問題日趨複雜,越來越需要具有思想創新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庫的智力支持。因此,如何提升中國思想庫的創新能力、產品(研究)質量,已經成為中國能否保持經濟快速平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因素。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思想庫,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