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半調”想講真話——不能;能講假話——不願;隻好廢話連篇——抱歉;無奈人辦無奈事——繞彎。
圖中人,是小說的主人公王三豐。看他的形象,身量不高,一臉壞笑,聰明的腦袋不長毛,就知道不是老實良善之輩。背上還插著四麵小旗,什麼“大師”、“北鬥”的,看著怪嚇人,可那個“大師”前卻冠名“廢話”,“北鬥”前注明是“幽默”,就又讓人覺得好笑。另兩麵旗上的字跡看不大全,但從“大師”、“三師”的排序上猜過去,是不是“風趣二師”、“搞笑三師”?大約是的。那麼,這家夥該是個搞笑的主兒。再聯係書名“廢話藝術家”一想,就大體可以定下來,講廢話的藝術家,其人定善謔,難怪還有人叫他“官場阿凡提”!
再看配畫詞,帶著許多畫中沒有的信息:“想講真話——不能”,是說的環境,看來三豐同誌的環境不怎麼理想,講真話有困難;“能講假話——不願”,是說王三豐是有主見的,他內心有堅守,環境是允許他講假話的,但他不幹;“隻好廢話連篇——抱歉”,看來他不是生來的廢話簍子,而是被逼無奈才講廢話的,講了,會覺得內心有愧,抱著歉;“無奈人辦無奈事——繞彎”,是說他講廢話的方法了,就是避免直接衝突,繞著彎兒向前走。
是不是有點情況?隻這一幅畫帶的信息,便讓我們感到,這絕不是一部簡單的搞笑小說,它有個沉重的話題在裏麵!
王三豐是一怪人,就連他的名字也起得怪,請看:
做人難
王三豐走背運時,也有人研究他的名字,這次不說“大丈夫”了,卻說他的名字起壞了。“王”字的三橫代表天、地、人是沒錯,中間一豎代表自己也沒錯,但“三豐”並不意味著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而是預示他的人生道路不平坦。你想,中間那一豎代表自己,這人可就難做了,要一絲不差做到上麵一點不出頭,下麵一點不露底,才能成“王”,可他一忽兒小得沒有了自己——指“三”,一忽兒又自高自大得上頂破天下戳破了地——指“豐”,不要說人要找他的碴兒,就是天地也容他不得。
王三豐那時正受難,聽了苦笑:“對,在理,做人難啊!”
綽號——“打不倒”
“文革”時期,人們發現了“王三豐”的又一特別處。那時候興給挨大字報的人倒著寫名字,可把“王三豐”三字倒過來,寫者才發現,這名字正著倒著一個樣,正著是“王三豐”,倒著還是“王三豐”。連寫大字報的人也惹笑了,搖頭自言自語:“他媽的,看來這個王三豐打不倒!”
王三豐那時候正被任命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和幾個“牛友”關在一起,擺弄著挨批鬥時掛的牌子和他們開玩笑,說:“咱老王,這輩子就王三豐定了,當放牛娃時是王三豐,參加工作以後是王三豐,當了書記是王三豐,打倒了還是王三豐,正著是王三豐,倒著還是王三豐。咱這才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不倒翁”正著是“王三豐”,倒著還是“王三豐”,打不倒,嘻嘻……!老天的算計?前世的積宿?反正這名兒,該豎著拇指兒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