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才能既保持自己內在的剛直,又做到外在的柔順?王三豐的做法是,尋找講真話的第三種方式,尋找做人、做事、做官的第三條道路。

最後,說說什麼是“第三條路”。

以講真話為例,便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魯迅式,就是硬骨頭精神,隻顧是非不顧利害。這當然可歌可泣,可假如魯迅先生活到1957年反“右派”鬥爭時期,他的日子恐怕就不太好過。一種是高爾基式,就是先顧利害後顧是非。上世紀20年代,蘇聯的索洛維茨島勞改營一個叫馬爾紮夫的犯人逃跑了,後在英國出版了一本書——《在地獄島上》。披露了島上虐待、侮辱勞改人員的情況,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反響。為了消除影響,蘇聯領導人派高爾基前往視察。高爾基去時,盡管已經做了布置,卻仍然看出了破綻,並且有個14歲的小孩跟他講了真話,高爾基同孩子談完話出來時,淚流滿麵;可回去寫文章,卻說島上的犯人生活得非常好。高爾基剛一離開,那個小孩就被拉出去槍斃了。

這兩種方式都有弊病:隻顧是非不顧利害的魯迅方式,結果可能會和那個14歲孩子一樣;先顧利害後顧是非的高爾基方式,雖然可以保命,但人格全失,等於宣判了精神的死刑。兩種方式都不可取。

王三豐采取的是第三種方式:既要顧是非,也要顧利害。不僅講真話,在做人、做事、做官上,人人都會遇到“是”和“非”的難題。很多時候,“是”的路常常有“不宜”,而“非”的路,有良心的人都“不願”。怎麼辦?避開“非”,是多數人很自然的道德選擇,這不難,難的是你同時還得避開“是”路上的“不宜”。成功地走出第三條路來,便成了對人們智慧的考驗。其王三豐,就是在是是非非的荊棘中開辟第三條路的跋涉者。他的路,對正在選擇中的人,可能會有某種借鑒作用,對創建和諧社會,也是用得著的。人畢竟不能像豪豬一樣滿身是刺,內方是應該的,但“外”何妨圓一點!

還要說明的是,不要把“第三條路”理解成數學上死板板的一二之後的第三,它可能是一二之後的第三,也可能不是,它的實質是常人少行或不行的路。假如現實中某件事,常人有五種或七種行法,王三豐就可能走出第六或第八種行法來。所以,“第三條”,實質就是異數的意思。

這部書裏的漫畫,就是根據《廢話藝術家——王三豐》畫的,據魯楠說,他是從小說裏讀出了畫,就描出來了。興許不完全是胡說,因為“喜劇小說”人都稱“文字的漫畫,紙上的相聲,長篇的小品,抒情的雜文”。

這是第四種人的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