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澄郡山地之外,先後接到軍令的李難和沈單也開始動作了。
為此李難惶惶不可終日,在自己的營寨裏不斷的徘徊。軍中的參謀說:“將軍,皇上下旨要我們援助,可是我們又不能分兵,不如放棄柏縣,保住皇上如何?”
李難卻說:“迂腐。如今大哥被困澄郡,生死難料,即使放棄柏縣將全部兵力都投入澄城,救出了大哥,可是沒有柏縣,我們又能向哪裏突圍?到時候前有沈單堵截,後有石貝追擊,更是死路一條!”
參謀小聲說:“不如我們自己突圍,豈不是更好?”李難上下打量他,“此話怎講?”參謀說:“如今已經是積重難返了,如果我們去救陛下,難保也會被石貝一道滅掉,不如趁著沈單還沒有和我們膠著,率軍南下。這樣一來,不僅保住了幾萬大軍,還能將皇位奪過來,陛下是一定活不長了,這個大治王朝的的皇位不就是您的了?”
李難搖頭,“可是還有李義在啊。”參謀強進一步,“太子固然是個障礙,可是朝中文官很少,以驕兵悍將居多,他是駕馭不住他們的。相反將軍您在軍中多年,又是皇叔,一定能受到重用。何況這幾萬大軍的兵權也被牢牢我在手中,他李義也奈何不得將軍。到時候將軍盡可以培植自己的勢力,之後要時機成熟,廢掉他不久可以做皇帝了?”李難為難的看著自己的參謀,“你能做到?”
“卑職做不到,但是有人能做到啊。隻要將軍豢養門客,不久就會有許多的能人誌士輔佐將軍,不,是陛下啊。”
李難深深吸滿一口冷氣,將李從命令他前來救援的詔書放到燭火上,看著烈火和煙,緩緩的說:“傳令下去,拔營起寨,全軍南下。”
“卑職明白了。”
就這樣,李難的大軍開始準備啟程,向並陽退兵。
城外李難的大軍開始拔營,城裏的沈單也接到了石珍的旨意和石貝的軍令,於是派人去城外打探情況,起先沈單還不相信李難已經退兵了,一直到李難渡過了南江,進駐了橫郡蒼江城,才相信他真的拋棄了李從,自己逃命了。放心的將兵力轉移到澄郡與柏縣交界的路口等處,加入圍堵李從的部署。而這時,已經是巨鼎六年的十一月十五了。李從那裏因為徹軍的施舍,治軍得以苟延殘喘,但是也隻有少數士兵得到實惠,依然有許多人因為饑餓和疾病而死。治軍減員依舊嚴重。
徹軍同樣糧餉轉運艱難,石貝開始準備最後的一次進攻了,因為戰事每拖延一天,就要耗費數以十萬計的糧餉。中都朝廷已經吃不消了,不僅要為將來的戰事做儲備,還要節省出一部分作為撫恤等款項,而且在冬季維持戰事要花費更多的錢財。
李從嚴令李難來解圍,可是趕來的卻不是李難,而是沈單,治軍上下都不敢告知李從,因為城裏缺醫少藥,來此地病越加沉重了。更為悲愴的是澄城外圍,原本還駐紮這少許治軍和西南軍的營地,可是幾天光景已經人去營空,如同被廢棄的村寨一樣,處處都是被遺棄的營帳和雜物,東倒西歪的躺倒在雪地裏,拾荒的百姓衣不蔽體的來來往往,烏鴉和野狼時常出沒。
城裏能搶的都搶光了,能吃的也隻剩下人了。百姓幾乎都逃走了,剩下治軍的將士在城裏,漫無目的的閑逛,或是依偎在一起取暖。家家戶戶的屋簷上都有烏鴉,條條街道都有被遺棄的骸骨,澄城,儼然是一座死城了。
袁玄滿心苦悶,在李從所謂行宮的門口徘徊,現在城裏隻剩下九萬人了,城外早已經沒有了一兵一卒。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連最後一點生機也要錯過了。於是袁玄決心向石貝求和。袁玄寫了一封密信給石貝,然後去求見李從。
聽了袁玄的一番話之後,李從說:“和?看來是唯一好機會了。但是你也知道的,戰場上一敗塗地,議和也隻能是委屈求存。現在還是要讓石貝為難,我們才有生機。他們也在這個鬼地方耗了這麼久,相信徹軍也開始厭戰了,他們的財力和人力也不是風刮來的,應當是吃不消了。所以朕才令李難來救援。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你隻需要尊號和談的準備就好了。”
袁玄卻說:“可是陛下,軍中士氣耗盡,糧餉隻能靠打家劫舍才能維持,恐怕連這個月都無法渡過了。還是不要讓李難到澄城的好,讓他在澄郡外圍作戰為好。”
李從怒喝道:“兩軍合兵一處更為有利,你不要再說了,朕不想在說這些,你退下。”袁玄隻好告退。
好在李從還是準許他準備和談的,袁玄邊多次派人去求見石貝,隻求早日和談。可是石貝呢?他已經會中都了,因為徹軍的糧餉輜重在冬季山地中運輸困難,為了早日決戰,石貝親自求見石珍,確定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