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鄉村舞台(1 / 3)

1995年臘月,時令已經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寒風卷攜著大片破敗的枯葉和昏黃的塵土,即便在冬陽照耀的下午,依舊能感受到徹骨的寒冷,大片的田地變得光禿禿的,枯矮的麥子也已進入漫長的越冬期,一望無垠的冀南平原在瑟瑟抖冬中結束了毫無生機的一年,猶如一隻沉睡的野獸,寥借冬眠殘喘的生存著,無數農民在寒冷中無業可做,耐心地等待熬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對於此時的農民來講,時間是最難以消耗的東西。農村的人都是自己建造房子,窮一點的家庭甚至還是老一輩人們建造起來的低矮的黃土坯房,富裕一點的家庭有的是自己買來青磚或者紅磚蓋的磚房,還有些懂技術的老人們會蓋窯燒磚,燃料是莊稼秸稈和枯樹枝,燒出來的磚是棕色的但足夠結實,也可以用來建房,房子和院子是一個農家生存的根本,無論寬敞或者凋敝,至少有個生存的模樣了。對於春夏秋來講,村裏的房子還算能安穩度過,然而一到冬天,大多數的農民家裏,一個小煤爐子是唯一的取暖工具,隻有每天三餐做飯的時候才會把煤爐燒一會兒,顯然這樣的能量是不能使得房間裏變的溫暖的,為了不中煤氣,睡覺的屋子還得離煤爐盡量遠一些,甚至有些農民在睡覺時不得不把窗戶開一個小縫來通風換氣。對於更為貧窮的農戶,為了省錢,甚至冬天不儲煤,也自然沒有煤爐,一家人蜷縮著也能湊活過,隻是難免凍了嘴唇、腳跟還有耳朵,整個漫長的冬天,農民們都在和溫度做鬥爭。

時日更迭,轉眼就進入臘月了,雪也漸漸多了起來,紛紛揚揚的雪花覆蓋著幹冷的田地和細小的鄉間土路,也覆蓋著每家的農家院落。今天早上還很早,楊葉島村家家戶戶的房簷、水缸、牛棚、糞堆等統統覆蓋在冰雪之下,猶如覆蓋在棉被下的嬰兒,享受棉絮的溫暖一樣,安靜地睡著。突然大隊廣播的一條消息趕走了這裏的寧靜,縣電視台準備來村拍攝元宵節節目,過元宵節時會在電視台廣播。這對於全村都沒有幾台電視的楊葉島村村民來說,是一件驚人的事。

然而,楊葉島村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村,全村都是土路而沒有一條公路,每每下雨的時候,坑窪遍地泥濘不堪,而到了大風天氣,狂風可以輕易把路上的塵土吹一房多高,同時,村裏更安不起路燈,每到夜晚,串門的人們隻能借助微弱的月光或者抹黑回家,這就是村裏的狀況,農民家裏的生活就更困苦和湊合了。最令全村驕傲的,就是村裏有一所小學,設置了幼兒班和小學一到四年級,附近的兩個更小的村子裏的孩子也過來上學,雖然師生加起來僅不到80人,老師隻有六七位,但這所學校絕對是村子的核心場所。學校有南北兩排紅磚瓦房,北側三間、南側兩間,中間是操場,學校和村民們沒有多餘的錢財來硬化操場,隻是盡量修葺平整,加上孩子們長期在上麵奔跑玩耍,地麵被踩的也是足夠結實,學校的一間瓦房被騰出來,村委會征用過來作為辦公地點,兩個銀色的大喇叭一前一後放在屋頂,用來播放通知,瓦房正中寫著“楊葉島村村委會”,大門正對的牆上寫著“楊葉島小學”。顯然,對於拍電視和上電視這樣時髦的事情,全村人都沒有做好心裏準備,也沒有這樣的條件,因此一早全村人就炸了鍋。

雖然是這樣一個雪霽霜銷的寒冷的早上,但小學門口早就聚起了一幫村裏的鄉親,端著白粥的(河北人指的是玉米粥)、卷著旱煙的、抱著沒睡醒的娃娃的,村書記廣播完後還沒來得及離開,他們就把村書記圍在了學校門口。這裏的鄉親們啊,本都世世代代在各自平常而又普通的生活裏日複一日著望不到盡頭,對於能上電視這樣一個從未想過的光宗耀祖的新鮮事充滿了新鮮感。

“還能上電視啊,這不是在全國都出了名啦。”佝僂著腰的張田漢吧嗒著嘴裏的旱煙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