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生活品質,風溪打算燒製幾個陶罐陶鍋,天天吃燒烤,味道不說,還容易上火。製陶所需的陶土其實也很好找,附近就有好幾個白蟻巢穴,巢穴的泥土就是比較好的黏土,而且沒有什麼雜質,趁著今天食物無憂,也為回部落做打算,雖然這個時代,已經有不少部落能燒製簡單的陶器了,但是記憶裏,風溪他們部落是不會的。陶器製作和燒製,其實挺簡單的,前世也看過不少類似的視頻,但是視頻黨歸視頻黨,真正動起手來,能弄成什麼樣,還是得實際操作一番,紙上談兵誰都會。
風溪弄了些大芭蕉葉,把黏土土弄回到石洞旁邊,用木棍在一旁挖了個小坑,用來踩土熟土,因為隻是打算先簡單燒製試驗一下,所以暫時不打算弄窯,直接覆柴燒製。沒有合適得工具製作陶輪,隻能用盤條法製作陶胎,這種方法簡單,但是做不到太工整,燒製時受熱不均勻,容易燒裂。
芭蕉葉能運的黏土有限,風溪來回運了好幾趟,才差不多滿足所需的要求,因為小溪裏石洞也有點距離,總之來來回回的,挖坑運土運水就花了不少時間,加上搗碎踩土揉和,半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大量的體力勞作,風溪的肚子開始咕咕響了,但是由於隻留了一隻野雞,這是風溪的晚餐,不想晚上餓的睡不著,要麼忍著留到晚上,要麼就是吃完,晚上在去看看陷阱有沒有收獲。風溪還是選擇餓著,剩下就隻需要盤捏陶罐陶鍋之類的,不太消耗體力。
盤條法,就是在陶泥沒有相應處理設備的情況下,徒手製作各種需要的陶器器形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像是編織竹製品,或者編織毛衣。風溪第一次動手製作,隻能憑借記憶中視頻裏的製作過程,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雖然所處蠻荒原始時代,但是這些嚐試,給了風溪一個好心態。將陶泥搓成一條條泥條,然後在弄好的鍋底泥盤上往上盤,盤到自己想要的形狀後,再用稀泥漿抹平外壁內壁,這個過程看簡單但是不好操作,因為陶泥比較軟,盤一點高度就要必須要曬幹一會兒,不然稍微盤高幾層就容易倒塌,而且陶壁也不能太薄。
這樣一下午下來,倒是弄了不少陶鍋陶鍋,兩個陶鍋四個陶罐,兩個碗和兩杯子,還有兩盤子,因為燒製的成功率不能保證,隻好以數量取勝,一堆裏總有那麼一兩個能夠成功吧,而且隨著風溪越來越熟練,後麵做的都越來越好。
陶胎沒有完全幹燥是不能燒製的,容易燒裂。天色也漸漸暗下,風溪的肚子早已擂鼓震天了,這時剛好還剩有點泥漿,燒烤的糊味早已吃膩的風溪,決定試試傳說中的叫花雞,最原始的叫花雞,把野雞內髒去除掉,外麵裹上泥漿,將它丟進火堆裏,火候啥的也不懂,好不好吃隻能看緣分了。
大概是吃燒烤吃多了,風溪感覺叫花雞的肉質格外的鮮嫩,前世不是沒有吃過野雞,這種大野雞的肉質是比較柴的,但是在艱苦的生活歲月裏,稍微一點點的生活品質提升,都會帶來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吃完叫花雞,把吃剩的殘羹骨頭啥的清理清理,弄到遠離石洞的地方,一是容易引來野獸蟲蛇,在這種蠻荒原始時代,謹慎一點好,安全第一,二是氣味很大,就算沒有野獸之類的,也是很容易招蚊子,沒有蚊香花露水,僅靠個營火堆是不頂多少用的。忙活了一天,風溪就早早的睡下了,打算第二天多拾一些幹柴,順便看看附近有沒有竹林,有的話,可以編織個捕魚籠,這樣食物來源就不用太愁了。有了目標,風溪心理就安穩多了,至少沒有了那種惶恐不安無所適從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