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的父親(1 / 1)

我家住在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小尹村。2010年8月10號的早上,外麵下著瓢潑大雨,父親宋武披著一個破爛的雨衣在身上,拿著鐵鍁在玉米地裏疏通水道,防止玉米被淹了。因為馬上就要到玉米收成的時候了。把玉米地休整的差不多了,父親才回到家裏跟家人一起吃早飯。一家五口人圍在一張小桌子上,中間放了一個大洋瓷碗裝的涼拌黃瓜,父親,母親劉玲,大妹宋梅,小妹宋蘭,和我宋竹,每人一碗紅薯玉米粥,一個饅頭,就著黃瓜很滿足的吃著。因為有時早上是沒有菜的,隻能就著蒜把饅頭吃下去。父親宋武今年44歲,全家人的經濟支柱。為了養活這一家的是日常生活開銷、人情世故,還要供我們三子妹讀書,沉重的生活負擔使他一刻也不敢懈怠。還好他會一門手藝:粉刷塗料和油漆,在地裏活不是太多的時候就去城裏找活幹,由於父親幹活勤快,不偷懶,因此還是有很多工頭願意用他。從家到城裏騎摩托上大概四十分鍾,如果到市區南邊的話就要一個多小時。工頭一般要求早上8:00鍾上班,晚上6:00下班。為此父親要早上六點多就要起來隨便做一口飯,吃完就要騎著摩托車趕到城裏,開始一天的工作。因為父親心疼母親,所以他堅持早上自己做飯。夏天還好,早上不會那麼冷。到了冬天,天寒地凍的,還是要那麼早起來,並且騎著摩托車,在淩冽的寒風中騎將近一個小時;中午,他總是找最便宜的餐館,還不敢多吃,半饑半飽的;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騎著摩托車在寒風中又是經過一小時才回到家。對於此,父親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著。

其實現在這不算是最苦的。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裏還買不起摩托車。那時父親可是每天騎自行車兩三個小時往返的家裏和城裏,還要幹一天的累活,無論刮風下雨!在我的記憶裏,有一幕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那是一年冬天的晚上,母親在廚房燒水煮麵條,我在正屋寫作業,爸去城裏幹活還沒回來,那時父親是騎著自行車往返城裏與家中。母親煮麵條的時候怕麵條放早了,等父親回來麵條煮爛了就不好吃了。因此,母親總是要等到父親到家才下麵條。冬天天黑的早,外麵還刮著淩冽的北風,往常這個時候,父親已經到家了。母親把水已經燒開了,來到正屋對我說:“都這麼晚了,你爸咋還不回來呢,跟我出去路口看看。“於是我跟著母親,她拉著我的手,往家附近的小路上等爸爸回來。那時我們家連手電筒都舍不得用,覺得買電池花錢。就這樣在黑暗裏憑著對聲音的判斷來分辨父親是不是快回來了。因為,爸騎那輛自行車,可以說是除了鈴鐺不響,其他都響那種。在等的過程中,我感覺母親手心有汗,濕濕的。後來,村口有自行車響的聲音的,我馬上會覺得滿心期待,希望是爸爸回來了,母親也會把我的手握得更緊。結果快到了發現不是,不免的很失落。繼續在路邊等著,期待自行車嘩嘩的響聲,再次出現。後來終於等到爸回來,母親才把握緊我的手鬆開,我歡快的叫著”爸“,想他跑去。坐在他的自行車後麵,讓他推著走。爸用他散發著油漆味的手撫摸著我的頭,我覺得是那麼的溫暖,甚至覺得油漆味都是那麼的好聞。母親則是,略帶抱怨的問父親:”咋今天忙到這麼晚呢?家裏多擔心啊!“父親,用疲憊但不失溫柔的語氣說:”今天活剛好完工,所以就晚了。趕緊回去下麵條吧,肚子快餓扁了。“母親,心疼地責備著父親:”叫你在外麵多吃點,你又舍不得吃。晚上在家可要多吃兩碗。“父親滿意的說:”中,吃他個三碗麵條”。

“在村子裏,隻要提前父親宋武,聽到最多的一句就是:老宋這個人真勤快,很少能有比他更勤快了。是啊,一個老實本分的莊稼人,除了靠勤勞的雙手,他還能靠什麼呢?父親總是擔心我們子妹幾個在學校裏吃不好,穿不暖,因此他竭盡所能,把最好的提供給我們。而對於自己,花一毛錢,他都要掂量掂量。也許這輩子,他最不心疼的就是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