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評論 (1 / 3)

作品可圈可點的中學

淩鼎年

哪一年開始與中學有聯係的,我記不得了,見麵好像是2008年春天,那次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的“中國小小說50強”作品集首發式。見到了中學我才知道,他是一位敦實的東北漢子,熱情而爽朗,樸實而智慧。

多年來,我與中學的聯係主要是通過電子郵件,並不照麵,每封信都“中學、中學”地叫,久而久之,老把他與中學(學校)聯係在一起。其實,他叫“中學”,工作並不在中學,中學僅僅是他的筆名,真名是劉忠學。

第一代小小說作家我幾乎個個認識,乃至熟識,後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一茬又一茬新人,有些讀過其作品,卻沒見過本人,但記住了姓名,記住了作品。中學在新世紀冒升的這批小小說作家中,是比較活躍的一位,也是比較有成績的一位。有600多篇作品發表,100多萬字打底,有多個獎項在身,可以有點資本笑傲江湖了。

文壇其實與江湖一樣,也是需要靠實力說話的,你有作品,有好作品,讀者就買你賬;你光說不練,幾年拿不出作品,拿不出像樣的作品,那隻好被新陳代謝掉,這是很無情的規律。

我很認真地集中讀了中學的一組作品,應該講,中學的創作還是有相當水準的,有不少好作品。

中學的作品粗分有四大係列:

1.親情、愛情、友情描摹;

2.生命、心理、道德探討;

3.揭露、諷刺、批判反腐;

4.維權,為弱勢群體說話。

譬如像《午夜電話》《洗澡》《我在等著你回來》《汽車路過相思河》《老夫老妻》就屬第一類。《午夜電話》,通篇是父女倆的對話,因為涉及了一個要輕生的女孩,也就揪緊了讀者的心。中學很懂得讀者心理學,就是不讓女孩鬆口,極力營造一種緊張氣氛,像一張弓,始終繃得緊緊的,收到了極佳的閱讀效果,而結尾又稍稍讓讀者鬆了一口氣,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這是一個成熟作家對題材駕馭的技巧。《我在等著你回來》用散文筆法寫一個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寫得很真實,到位。望夫歸,曆來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這在唐詩宋詞中有比比皆是的反映,諸如“悔教夫婿覓封侯”“商人重利輕別離”等等,但中學筆下的是新時代的新題材,寫的是農民工的夫妻分居問題。在農村,男人往往是家中的頂梁柱,男人不在家,妻子上要孝敬公婆,下要照顧孩子,還要忙家務,忙農活,確實夠辛苦的。日盼夜盼,盼男人早點回來,心有所依,情有所屬,這種心理很複雜,也很正常。中學描寫得細膩,且真實,寫出了一種淒美。《汽車路過相思河》也是一篇好作品,中學很準確地拿捏著讀者的閱讀心理,巧妙地把讀者的猜想往另一條路上引,當大夥兒差不多全走岔了,他不動聲色地揭開謎底,那個被讀者誤為不講信用的王科長,骨子裏是個頗有同情心的大好人呢。小麗如果知道了王科長的苦心,一定會感激他的。《洗澡》與《老夫老妻》都是寫老年夫妻的晚年生活的,內容各異,主旨同一,都是寫夫妻情深。常言道:“少年夫妻老來伴”,如何伴?為對方洗澡是一種伴法,為了減少對方的思念,說一個善意的謊言也是一種伴法,愛情千變萬化,不變的是對另一半的愛,這就是幸福吧。

讀中學的作品,我發現他對心理學很有研究,這在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反映。如《誘惑》中的組長就是一個深諳心理學的領導,如果不是他用子虛烏有的“兩個饅頭”鼓勵、誘惑手下,我估計他手下的胖子與瘦子不可能走出重重大山,這與沈宏的名篇《走出沙漠》有異曲同工之妙。讀這樣的作品,除了故事情節的欣賞外,還有諸多的生活啟迪,甚至引發讀者的哲學思考。

嚴格地講,《包袱》這篇作品也屬心理學範疇。“包袱”是一個名詞,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過來的、經曆過若幹政治運動的老同誌都明白,“包袱”更是一個政治術語。那年月,政治立場堅定的領導常常會做某些所謂有問題人的思想工作,就是勸其放下思想包袱。而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包袱”,是他自己背上的,而且一背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來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失去了多次機會,可以說是一個人生悲劇。當他終於有機會為這事說明、道歉時,才知道竟然是自己嚇唬自己,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這故事的包袱,更確切地說是思想陰影就這樣散了,留下的是無窮的遺憾。這故事告訴我們:有些包袱是自己背上的,有些陰影是自己造成的。我們說:有包袱抓緊放下,越快越好;有陰影趕快驅散,也是越快越好。

《確診》中的薛顯峰要比《包袱》中的主人公心理問題更嚴重,開始是懷疑自己患肝病,到處求醫診斷,後來因查不出毛病,竟懷疑醫生是白癡,懷疑家人瞞著他,最後難以自拔,自殺了之。比之《包袱》中的“他”,薛顯峰就算真正的悲劇人物了。薛顯峰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是有的,還不是一個兩個,大部分患者的心理障礙應該比薛顯峰輕一點,還不至於走極端。中學在處理這題材時,有意把薛顯峰的性格誇張,把事情推向極致,以取得讓人深思的閱讀效果。

“島國係列”是中學作品中的另類,我不清楚他到底寫了多少篇,是否準備寫下去,作為讀者與評論者,我偏愛這個係列。這個係列充分顯示了作者的想象力,顯示了作者的虛構能力,顯示了作者的講故事能力,但且慢,作者創作這個島國係列,顯然並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並不是想顯擺一下自己編故事的手段,而是借這個係列把自己原本不太好表達的思想融進去了,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成熟之處。

“島國”,讀者一看就知道是虛構的,沒有真實的地址,沒有確切的年代,但島國上發生的事,島國上出現的人,讓讀者有似曾相識之感,可以輕而易舉地聯想到現實社會,但作者在揭露、抨擊時,可以減少若幹顧慮,可以減少對他人對號入座的擔憂;作者在構思時,還可以把島國的弊病、島國的陋習、島國的不正之風、島國的司法腐敗等等,放心地去誇張、去放大、去諷刺、去鞭撻。讀者看了或會心一笑,或直呼解氣,不由得對中學豎一豎大拇哥。我覺得,中學的這個係列應該好好經營,寫出特色,形成品牌。

《傷害》寫農民工的處境,為了討薪,不惜自殘,作者為最底層的弱勢群體鼓與呼,讓讀者感動;《咪咪是隻猴兒》對某些自稱為“家”的文人進行了譏諷,辛辣而無情,原來所謂的《上帝隻眼》,其實是猴子之作,讓人大跌眼鏡。類似這樣可圈可點的作品還不少,限於篇幅,不一一評點。

中學像大部分微型小說作家一樣,並不局限於微型小說創作,他還寫中篇小說、短篇小說,還寫散文、雜文、報告文學,路子較寬,他是工程師出身,後來半路出家,當過新聞記者、期刊編輯,也嫻熟於網絡,如今,他對微型小說創作更是情有獨鍾。憑中學的經曆,憑他的文學底子,他在微型小說創作上還會有長進,還會有發展。

我相信,中學是值得讀者期待的。

2010年3月26日於太倉先飛齋

作者簡介淩鼎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文學報·手機小說報》執行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微型小說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微型小說研究會會長、太倉市作協主席,美國汪曾祺小小說獎評委、香港世界中學生華文微型小說大獎賽總顧問、終審評委。

從心靈裏流淌出來的文字——中學小小說印象

王培靜

中學是劉忠學先生的筆名,這個名字太容易讓人記住了,人生路途中誰沒有過中學生活的經曆呢。

認識中學是從他的文字開始的。記得六七年前,我在《微型小說選刊》上看到一篇署名為“中學”的小小說《午夜電話》,印象很深。這篇作品通篇就是一對父女的對話:女兒玲子重讀幾年仍高考不中,又被初戀的男友拋棄,玲子經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擊,離家出走,她找了一個有海的地方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午夜時分,臨跳海前女兒打通了父親的電話,父親苦口婆心地想喚回已經走到死亡邊緣的女兒;女兒也不舍獨自撫養自己長大且有病在身的父親。濃濃的親情把父女倆的心緊緊地係在了一起。特別是結尾,並沒有最終結果——高明的中學設計的是,玲子的手機沒電了:“爸爸!我的手機沒電了——你等著,我再找個電話,等著我……”這樣的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或許女兒隻是那樣說說,她沒有再給父親打電話,而是縱身跳進了大海。你想,失去女兒的父親該是何等的悲傷!我們更願意相信另一種可能:女兒真地找了一個電話,繼續和父親交流,最後回到了父親身邊。

中學的小小說《收麥》像一幅農村生活的風情畫,讀後使人回味無窮。此作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寫農村麥收季節的勞動場景以及夫妻之間的調侃、鬥嘴,短短千餘字,便把質樸、憨厚,對恩人六嫂子一家知恩圖報的老疙瘩夫妻的形象躍然紙上。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中學小小說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篇作品。從中學把她當成獲得冰心圖書獎的小小說作品集的書名來看,他自己也是相當看重這篇作品的。作品表現了新婚的兒子發現了父親的秘密——經常出去散步的原因——偷偷地到公園和一個老太太聊天。這篇作品反映的是單身老人情感缺失的社會問題。看過這篇作品,不由地讓我想起了趙本山出道不久時的成名小品《相親》,小品反映的是兩個單身老人代子女去相親,見到的卻是自己的初戀情人,原來是兩個孩子故意給二位老人安排的“相親”機會,看後使人倍感溫暖。而中學在這篇《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有一句:“他(兒子)怔怔地定在樹後,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清啥滋味……”後麵的省略號是兒子理解了老子“為啥鬧心”,還是兒子認為老子是“老不正經”?這種多義性語言的運用,也是中學小小說作品中的一大特點。這篇作品給讀者留下的思考是沉重的:吃得再香,穿得再暖,也難解單身老人情感方麵的寂寞,他們需要除兒女親情外的異性情感關懷和情感交流,需要一個相守相扶共度老年時光的伴侶。《賣樓老人》也是這方麵的題材,深刻,感人,使人過目難忘。還有那篇表現老年夫妻感情的《洗澡》,也非常感人。

由於職業的關係,中學的不少小小說還反映了地質隊員的生活和校園生活。《信》、《誘惑》、《隱患》、《那張課桌》、《女孩的發型》等都是這方麵的作品。除此之外,中學的不少作品還寫到了打工、職場、官場、鄉土以及婚戀家庭等方麵的內容。

隨著交往的增多,我越來越感覺到中學是個有責任心的作家,他的作品題材廣泛,語言樸實,字裏行間充滿了人文關懷。作品在文學性和藝術性方麵都達到了一定高度。

中學在哈爾濱有自己的文學社,業餘時間還創辦了作文輔導班。“小小說是訓練作家的學校”,由小小說作家中學本人主講,“學校”的成績就可想而知了。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嘛,難怪中學的很多學生都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發表過不少作品。

中學不但在小小說界有響當當的名聲,最近幾年還在《長城》、《小說林》、《中國鐵路文藝》等文學期刊上發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說,《苦夏》、《劉老疙瘩的愛情》、《首席記者》、《癌變》等中、短篇小說內涵深刻,可圈可點。

希望中學這些從心靈裏流淌出來的文字像陳年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醇,更香。

“作者簡介”

王培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軍旅作家,著名小小說作家,北京小小說沙龍會長,第五屆和第七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一等獎獲得者。

有一種責任叫擔當

何休

中學是一位有擔當的人。這話,一定能得到熟悉他的文友的認同。

我與中學相識緣於一家文學網站。那是在2004年初春,我撞進一家文學論壇,發現一個網名叫“中學”的版主,他打理的板塊總是很火,他發的帖子,跟帖的人很多,於是,我“紮”下來了。不久,我在這家網站上遭遇到不愉快,就給版主中學發了一條論壇短消息,不承想,中學很快回信並加了我的QQ,就這樣,我與中學成了無事不聊的好友。

後來,中學問我為什麼會想到給他發短消息時,我說,你的論壇頭像告訴我,你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他常去的幾家文學網站,都是用“中學”注冊,在頭像設置上,無一例外用那幅麵帶憨厚微笑的標準免冠寸照。他似乎在告訴網友:中學在此,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所有言談,責任自承!

與中學見麵是兩年後的2006年初夏,在鄭州的小小說龍湖筆會上。時任小小說作家網副總版主的中學有著極好的人緣,一見到他那照片式的微笑,不用做介紹,與會的人一眼就能認出他來。我與中學網上相識兩年多,網友加文友,已經是無話不說的朋友了。這會兒,兩人站一起,海拔差距很明顯:一個是北方大個頭兒,一個是南方小矮人兒。於是,筆會期間,中學擔當起大哥的責任,嗬護我這個來自南方的小老弟。

正因為“有擔當”,中學在交友、創作和事業等諸多方麵似乎都走得很順。

他在小小說作家網的論壇做“發表提醒”板塊版主時,除了搶先搜集並公布文友在報刊上的發表信息外,曾一度公布他搜集到的各種報刊的投稿郵箱與聯係地址,2005年,中學曾嚐試寫一種叫“城市筆記”的報刊小品文,而且發得很不錯。那個時候,隻要有文友在黑龍江的報紙上發了文章,他就會將報紙收集起來,不待別人向他開口,便悄悄地寄了過去。另外,寫這種小稿,掌握信息最關鍵,很多人將自己弄到的報刊投稿郵箱藏著掖著,中學卻不是這樣,他的手頭上積攢著不少報紙的投稿郵箱,隻要別人一開口,他就毫不保留地奉送。

中學原本學的是地質礦產調查,卻涉足了文學圈,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中學為文,有股執著的韌勁。有一段時間,他陶醉在筆記類文體的創作當中,以每天兩三篇千字小文的速度在全國各大報刊上頻頻亮相。陶醉卻並未沉迷,他在寫筆記體短文的時候,依然堅持小說創作。記得他當時在QQ中對我說,隻要在全國各地有影響的報紙上都發過一篇,那我的筆記創作就畫上句號。果然,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筆記發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