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洪山古廟2(2 / 2)

在路上,高上向我們介紹了洪山廟的情況。這座寺廟,始建於明朝,最早是一位周姓的莊主依山傍水建的私家莊園。莊主死後,由鄉裏的百姓出資重新擴大規模修建成廟宇,取名麓峰寺。後曆經戰亂,寺廟破損嚴重,到了康熙年間,又由當地富紳牽頭修葺一新。

因寺廟所處的山頭,是瀏陽河與撈刀河的交彙處,每當山洪暴發之時,兩道河流一南一北彙聚於此,被山勢所阻,激起滔天巨浪,轟然巨響,聲聞數裏。有人說山石傲然挺立於洪峰之中,驚濤拍岸聲若洪鍾,就把這座山頭取名為洪山。寺廟後來也依山名而改為了洪山廟,一直延續至今。

“你是怎麼去的洪山廟的?”

“我?嗬……”高上淺笑一聲,又斂住了,“家裏一場大火,燒得隻剩下了我一人。廟裏的師傅不收留我,我還真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現在。”

“哦?那場火……是怎麼回事?”

高上輕輕地歎了口氣:“不知道,我不清楚,晚上睡著睡著就被火烤醒了,等我爬出來,屋子就垮了。”

“全家……都沒啦?”

高上“嗯”了一聲,再沒後話。我側頭看去,隻見他眼睛盯著前方的道路,臉上平靜得如同剛剛睡醒的嬰兒。

見到高上這樣的神情,我也不好再繼續追問,一時車廂內顯得有些沉悶。

坐在後座的小周開口了:“不說這些傷心的事了。高上,跟我們講講那裏有哪些好玩的,有哪些有意思的典故吧。”

“典故啊?那裏的典故有很多的……你們知道那條河為什麼叫撈刀河嗎?”

“我知道啊,是三國的時候,關羽攻打長沙時把大刀掉進了河裏,周倉潛水幫他撈起來的,據說還一口氣逆行追了七裏才把刀撈起來的呢。後來,人們就把那條河稱作撈刀河了。”

“嗯,那你們知道之前那裏叫什麼河嗎?”

“……不知道。”

“關公的這個典故估計後人杜撰的成分更多——刀劍是古代戰將的命根子,哪有可能隨隨便便就掉進河裏的道理。還有一個事情可以佐證——以前啊,那條河叫澇塘河。明代的時候,有位詩人寫了首詩,叫《澇塘煙樹》,詩是這樣寫的:‘澇塘樹色曉蒼蒼,塵土安馳正渺茫。十裏通衢煙花雜,一彎流水菱河香。穿森啼鳥聲聲巧,竟渡行人日日忙。遐想不如拋俗果,綠蔭深入醉壺觴。’你們想啊,如果東漢末期,因關羽掉了把大刀,這條河就取名為撈刀河,那麼,到了明代怎麼還有詩人稱她為澇塘呢?”

“嗨!你這麼一說,還真是有些道理。”關羽不小心大刀掉河裏,周倉潛水撈大刀,所以有了撈刀河的名稱的故事,幾乎每個長沙人都知道,但好像從來沒聽到有人提出過質疑。

“我在那裏呆了一些年頭,對那附近的民俗風情有些了解。其實吧,傳說中的故事,大多都是後人杜撰的,不過是想借名人的名號提高一下地方的聲譽而已。澇塘河之所以現在被稱為撈刀河,是有另外的原因的。”

高上侃侃而談:“元代時,很多北方人因逃避蒙古鐵騎,遷徙來到南方,有一些以打鐵為生的匠人在澇塘河落了戶,重操舊業。後來蒙古人占領了南方之後,為防止漢人造反,禁止匠人私造刀具,還經常派兵四處巡查,一旦發現有人私自製造刀具,立即就會被判以重刑。其中一名住在河邊的工匠,為逃避官兵的突擊搜查,隻好將打造好的刀具從窗口沉入河中,等官兵離開後再打撈起來。

“結果,人們發現他這批在河水中浸泡過的刀具更加鋒利也更加耐用,於是其他匠人也開始紛紛效仿他的做法。從明代開始,就形成了以澇塘河區域為中心的家用刀剪製造行業,而這一傳統製造手藝也由工匠們代代流傳了下來。

“因為製造刀剪多了浸入河水中再撈起這道工序,而且,‘澇塘河’與‘撈刀河’又諧音,明代以後,清朝開始,慢慢地,人們就把這條河稱為撈刀河了。不過,因為關公的名頭更響亮,所以後人大多喜歡流傳關公的傳說而很少有人提起工匠的故事。現在啊,‘撈刀河’刀剪,與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張小泉’齊名,是國內著名的三大刀剪品牌之一。”

“嗬!原來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

“是啊,很多真相都被掩埋在了曆史的塵埃當中,以訛傳訛,代代相傳,到最後,誰也不知道事情的原貌是什麼樣子了。”

“快到了!”車子從寬大的柏油馬路駛進一條雙車道的水泥公路,一座樹木蔥蘢青翠幽深的山頭橫臥在眼前,遠處彎道盡頭,隻見那金色琉璃的飛簷隱隱地立在樹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