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經濟局勢與政府行為知多少——你一定要懂的宏觀經濟學(5)(1 / 2)

國際上衡量財政赤字有兩條警戒線標準:第一條警戒線是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一旦超過,就會出現財政風險。例如,我國GDP總量在2008年時是30萬億元人民幣,30萬億元的3%是多少?就是9000億元。如果我國的赤字要大於9000億元,它就超出了警戒線。第二條警戒線是政府的財政赤字不能超出財政總支出的15%。政府的錢不夠花,可以去借債;如果再不夠花,還可以去借債。但不能借債太多,一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不能超出這個百分比,如果赤字超出財政總支出的15%,這就說明赤字太大了。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采用發行國債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的。凱恩斯曾經這樣說,一國政府出現赤字,可以通過發行國債來拉動經濟,發行債券對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

政府可以這麼做的前提是,政府用國債投資的項目賺回的錢將來能夠把這些債還上。政府要還上這些債務,說到底最後還是要由納稅人來負擔,這一代人的稅收不夠還,下一代人還要接著還。所以政府發的國債,實際上是把將來的錢拿到今天來花。

產權保護:威廉一世與磨坊

1866年10月13日,剛剛打贏對奧地利的“七周戰爭”,把500萬人口和64萬平方千米土地劃入了普魯士版圖的威廉一世,在大批臣屬的前呼後擁之下臨幸他在波茨坦的一座行宮。然而,行宮前的一座破舊磨坊卻讓他大為掃興,他想拆除,但磨坊卻並不屬於王室;他想贖買,奈何磨坊主死活不賣。暴怒的國王強令拆除,但被磨坊主訴至法庭。本來平民告國王已經是破天荒頭一遭,但審理案件的三位法官毅然一致裁定:被告人因擅用王權,侵犯原告人由憲法規定的財產權利,觸犯了《帝國憲法》第79條第6款;責成被告人威廉一世,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並賠償原告人150馬克。

那時,歐洲已經有了完全獨立的法院。法律規定,包括皇帝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被告。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一次威廉一世不但真的坐在了被告席上,而且還輸掉了官司。法庭最後判皇帝敗訴,必須在原地按照原樣重建磨坊,另外還得賠償磨坊主人的經濟損失。對於法院的判決,威廉一世隻得表示順從和執行,重建了磨坊。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威廉一世和磨坊主人都相繼離開人世。由於經營不得法,小磨坊主的後代麵臨破產的厄運。在無可奈何之際,他給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把磨坊轉賣給皇帝。

讀到這封信,威廉二世感慨萬分。他覺得這座磨坊與眾不同,是曆史的見證。它代表了司法獨立和公正的形象,必須作為一座豐碑為子孫永遠保留下來。威廉二世親自寫信,對小磨坊主好言相勸,希望他能夠像當年他父親愛護自己的生命那樣愛護自己的磨坊,代代相傳。為了幫助小磨坊主還清所欠的債務,還贈送了幾千馬克。

小磨坊主收到信和錢後,非常感動。他表示要銘記往事,再也不把這座磨坊賣掉。

歐洲啟蒙運動以來,經濟學家們一直認為有益的產權製度必須保護產權,確保人們得到回報,方便人們簽訂合約以及解決糾紛。隻有人們能夠感受到這種安全感的時候,人們才會受到鼓勵進行投資,擴大再生產,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財富的積累,推動社會進步。如果一個社會、國家不能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貧窮的人可以隨意掠奪有錢人的資產,偷盜成風、打家劫舍成為家常便飯,那麼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國家就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的遲滯,甚至倒退,因為人們失去了積累財富的動力。

我國的產權製度一直都不夠完善,不完善的產權製度導致了一係列關於產權的紛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不平衡的心理,使人們對富人產生了仇視的不健康心態,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人們鼓勵勞動,鼓勵創造財富,但是財富以及財富的所有者的人權、財產權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這樣,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要保證社會的發展,就要鼓勵人們勤勞致富,就要建立完善性……這些都是產權所包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