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國所有製結構演進的目標和趨勢(3 / 3)

108. HODGSON,G。 M。,1998,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A MANIFESTO FOR A MODER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AND CAM-BRIDGE:POLITY PRESS。

109. HODGSON,G。 M。,1989,“INSTITUTIONAL ECONOMIC THEORY:THE OLD VERSUS THE NEW”,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3,PP。 249-269.

110. JONES,E。 L。,1995,“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CHANGE”,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VOL。 151:2,PP。 269-285.

111. KLITGAARD,R。,1995,INSTITUTIONAL ADJUSTMENT AND ADJUSTING TO INSTITUTIONS,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 303,WASHINGTON,DC:WORLD BANK。

112. LANGLOIS,R。 N。(ED。),1986,ECONOMICS AS A PROCESS:ESSAY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 MATHEWS,R。 C。 O。,1986,“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JOURNAL,VOL。 96(DEC),PP。 903-918.

114. NORTH,DOUGLASS C。,1987,“INSTITUTIONS,TRANSAC-TION COASTS AND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INQUIRY,VOL。 25(JULY)。

115. NORTH,DOUGLASS C。,1993,“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W。 BARNETT ET AL(EDS。),POLITI-CAL ECONOMY,COMPETITION AND REPRESENT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6. NORTH,DOUGLASS C。,1971,“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 31,NO。 1(MARCH),PP。 118-125.

117. PARSONS,T。,1951,THE SOCIAL SYSTEM,NEW YORK。

118. PEJOVICH,SVETOZAR,1972,“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CREA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REVIEW OF SOCIAL ECONOMY,VOL。 30,PP。 309-325.

119. PEJOVICH,SVETOZAR,1995,ECONOMIC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DORDRECHT AND BOSTON,MA:KLUW-ER ACADEMIC。

120. ROEMER,J。 E。,1994,A FUTURE FOR SOCIALI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1. RUTTAN,VERNON W。,1978,“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IN HANS P。 BINSWANGER AND VERNON W。 RUT-TAN,EDS。,INDUCED INNOVATION。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 327-357.

122. SCHOTTER,A。,1981,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3. SIFFIN,WILLIAM J。,1996,THE THAI BUREAUCRACY: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HONOLULU:EAST-WEST CENTER PRESS。

124. WILLIAMSON,O。 E。,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IN WORLD BANK,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SUPPLEMENT TO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WASHINGTON,DC:WORLD BANK,PP。 171-209.

後記

本書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此次出版時完全保留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原貌。

我對所有製問題的興趣及其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研究生班學習。在學習《資本論》時,我寫了一篇以《也談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製”》為題的學習心得,於1987年公開發表,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研究所有製問題的文章。在陳益壽、楊幹忠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我撰寫了題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方式新探》的碩士學位論文,並順利通過答辯,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在碩士學位論文中,我繼續探討了所有製問題,特別是對所有製性質的決定有了新的認識。此後,我在工作中始終關注所有製問題的研究,陸續發表了一些相關文章,承擔過多項與所有製改革相關的省級課題的研究,並於1999年4月出版了專著《公有製實現形式研究》。

2001年9月,我再次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蒙著名經濟學家衛興華教授厚愛將我收於門下,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重返母校,我倍感親切,能在衛先生的指導下求學,我更是深感榮幸。一方麵,先生的諄諄教誨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受益匪淺;另一方麵,先生的嚴格要求和殷切希望又使我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激勵我以科學的方法、誠實的態度去麵對我所要研究的每一個問題,這其中包括我的博士論文選題。在考慮博士論文選題時,我再次想到了所有製問題。一是因為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所有製問題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二是因為我想利用寫博士論文的機會,將自己前一階段有關所有製方麵的學習體會做一個小結。但我又猶豫不已。一是盡管自己對所有製問題有過思考,但體會畢竟不夠深入,我擔心自己的知識存量難以滿足選題的需要;二是所有製問題既是理論上的經典話題,又是實際中的敏感問題,不僅與此相關的文獻資料浩如煙海,而且改革中對所有製問題的看法也眾說紛紜,以此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我擔心難有突破,更恐怕無所創新。

當我把準備以“中國轉軌時期所有製結構演進的製度分析”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想法與疑慮一起彙報給衛老師時,卻得到了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勵。於是,我打定主意,再次將自己融入所有製問題的思索與探尋之中,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拚搏,終於形成了博士論文的現在這個框架。不出所料,論文寫得很苦,盡管我很努力,但錯誤和不足仍然不可避免。因此,論文雖已寫完並順利通過答辯,我仍忐忑不安。我希望各位師長和同仁提出嚴厲的批評和建議。

我深深地感謝恩師衛興華教授對我的教誨。博士論文是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從論文的選題、到寫作、到最後定稿,都傾注了衛先生的大量心血。沒有他的指導,我不可能寫出此論文。衛先生的教誨不僅使我的理論研究受到更正規、更係統的專業訓練,而且更使我明白了求學務真、治學為人的許多道理。先生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甚嚴,同時他又平易近人,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先生正直、嚴謹、民主的學風和對學生的愛護令我終生難忘。

在三年博士研究生的學習期間,楊瑞龍院長、黃泰岩教授、徐茂魁教授、李義平教授、於同申教授、張宇教授、邱海平教授、雷達教授給予我許多關懷和鼓勵,陳益壽教授一直關懷和幫助著我,在此謹向他們表示感謝。王丹老師對我的幫助也是不容忘記的。

在博士論文評閱和答辯過程中,中央財經大學的聞潛教授、北京大學的陳德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的溫桂芳教授、中國證券業協會的馬慶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陳益壽教授、黃泰岩教授、徐茂魁教授、張宇教授等對論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使我受益匪淺,謹此再次向他們表示感謝。

在我北上求學期間,湖南師範大學的校領導、商學院和教務處的同誌們給予我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亦深表謝意。

同時,我也十分感謝許秀江、謝富勝、李誌江、陳春光、陳衛華等同窗給予我的幫助。

經濟科學出版社呂萍女士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她的敬業精神以及對於作者的理解和支持,使我深受感動,在此,謹向她表示誠摯的感謝。

最後,感謝妻子植英女士和女兒唐婧給予我的大力支持。

唐未兵

200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