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對非公有製企業的服務和監管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影響非公有製企業發展的問題。一些人特別是部分管理部門和管理者,仍然自覺不自覺地對非公有製經濟低看一眼,繼而自覺不自覺地在管理上采取某些歧視性做法。甚至提出許多不合理要求,設置一些有形、無形的障礙。
再次,個體、私營企業自身的缺陷也影響著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1)私營企業的私有產權界區不清晰。有的私營企業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產權界區在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內部自然人之間並無嚴格的界定。當私營企業發展壯大後,在家庭或家族成員之間重新界定企業產權,往往造成企業的發展動蕩或支解分化。同時,私營企業的產權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低,具有濃厚的地緣性、宗法性和封閉性特征。(2)有相當一部分私營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企業中的重要職務均由家庭成員或親戚擔任,有強烈的排外性;企業員工以家族成員為主,對外人有選擇地加以錄用,主要標準是視其與家族的親疏程度;企業的經營決策大權由“家長”壟斷,權力集中,實行“一言堂”;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常以倫理的、血緣的規範取代經濟規範。一旦企業生產規模擴大、經營領域拓寬、技術層次提高、市場競爭加劇,這種企業管理製度就很難適應。
(三)外資經濟的發展有待進一步規範
外資經濟在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外資項目的產業投向不合理。外資大量集中在工業,主要是製造業。其次是房地產業及其開發與經營。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偏低。國家如不加大政策引導的力度,將會加劇產業結構的失衡。顯示了截至2000年外資項目的投向結構。(2)外資經濟的區域分布不平衡。截至2000年年底,我國共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63 885家。其中,東部地區292 561家,占80. 4%,中部地區44 580家,占12. 25%,西部地區26 744家,僅占7 。 35%。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後,外資進入中西部地區的速度有所加快,但要從根本上改變外資經濟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3)在引進外資和利用外資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盲目性和短期行為,影響利用外資的實際效果。一是引進外資不作科學論證,不計成本多少,急於求成,造成部分國有資產流失;二是引進和使用外資行政幹預過多,外資引進往往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三是不顧具體情況給予“三資”企業過高的優惠政策,致使國內企業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受到的衝擊比較大。(4)對外資企業的管理存在問題。總體而言,前期管理方麵有投資準入政策不完善,宏觀管理和地方利益、團體利益相矛盾等問題;後期管理方麵有輕視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甚至存在討好外商、怕得罪外商而疏於管理的傾向,中方職工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混合所有製經濟還需大力扶持
混合所有製經濟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混合所有製經濟的組織形式還很不規範,經營和管理體製還不夠健全成熟。有關法律、法規的製定滯後,國家政策引導和管理方麵也比較薄弱。這些都影響到混合所有製經濟的健康發展及其作用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