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短處”開發員工——木桶效應
人力資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沒有平庸的人,隻有平庸的管理”。每個人都有長處,高明的、有經驗的領導,善於從每個普通的員工身上發現有價值的東西,並加以引導和開發。這種針對“短處”開發員工的管理方法,是緣於“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又稱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原意是指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短板,或者某塊木板下麵有破洞,那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由此得出,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就是說,一個木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隻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所以,木桶效應還可稱為短板效應。
經濟學家經常使用該現象來說明在經濟活動中,往往是最薄弱的環節影響整體的績效,甚至還會導致全麵潰敗。因此,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要實現配置的最優化,則需要在薄弱環節上下工夫。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領導管人方麵,就是當領導管理員工時,不隻是關注其長處,更要注意員工的短處。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要想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設法提高所有板子的長度。而這所有的板子就是企業的員工,隻有讓所有員工都維持“足夠高”的高度,才能充分體現團隊精神,發揮團隊作用,從而有助於企業的發展。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越來越多的領導者意識到,隻要組織裏有一個員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響整個組織達成預期的目標。而要想提高每一個員工的競爭力,並將他們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來,最好的管理辦法就是對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企業培訓是一項有意義而又實實在在的工作,許多著名企業都很重視對員工的培訓。被譽為美國“最佳管理者”的GE公司總裁麥克尼爾曾經宣稱,GE每年的員工培訓費用就達5億美元,並且將成倍增長。惠普公司內部有一項關於管理規範的教育項目,僅僅是這一個培訓項目,研究經費每年就高達數百萬美元。他們不僅研究教育內容,而且還研究哪一種教育方式更易於被員工所接受。
木桶效應向我們指出了“劣勢決定優勢,劣勢決定生死”的這一道理,它要求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要想有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對自己的短板有著足夠的憂患意識。由此來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不但要看自己的長處,更要正視自己的短處。木桶效應的原理告訴我們,我們隻有把自身的短板補齊了,長板的作用才能夠得到發揮,我們人生的“木桶”才能變得清亮盈滿。
作為領導者,首先要注意你自己的哪方麵是“最短的一塊”,同時你還要考慮盡快把它補起來;而你所領導的團隊,如果存在著“一塊最短的木板”,你一定要迅速地把它做長補齊,否則,這塊短板將會給你的團隊帶來毀滅性的損失。
我們再進一步來分析木桶效應,還可以發現,相對於短板來說,那些高出的木板實際上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甚至高出的越多,材料的浪費就會越大。所以,企業領導者要想讓企業發展壯大,就得設法提高“短板”員工的素質,隻有讓他們跟優秀的員工的高度一樣,才有助於公司未來的發展。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領導者經常會更願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把企業中的優秀員工打造成精英,從而忽視對一般員工的使用和開發。殊不知這樣一來,不但會忽略占公司多數的一般員工,還會打擊團隊的士氣,會讓優秀員工的才能與團隊合作兩者間失去平衡,這樣非常不利於公司的發展。國內外那些成功公司的管理方法證明,通常那些被公司領導委以重任的“精英”們,在工作中是很難服從團隊的決定的。在他們看來,由於自己具有比其他員工更優秀的工作能力,並且和其他人的起點不同,他們需要的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標準,挑戰自己。所以,精英員工的光芒固然容易讓我們看見,但占公司人數絕大多數的普通員工更需要鼓勵。常言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領導在管理員工時,如果對普通員工的激勵做得好,讓普通員工能更好地發揮其潛力,效果有可能會大大勝過對“精英員工”的激勵,同時也更有利於企業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