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論》中把經濟理解為“家庭”及“管理”,嚴複在介紹西方學術著作時就曾經將“經濟”一詞翻譯為“生計”,而日本人則翻譯為“經濟”,後來孫中山先生從日本將這種譯法引入我國。所以,在中國就出現了“經濟”這一詞。

經濟學是對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係進行理論的、應用的、曆史的以及有關方法的研究的各類學科的總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經濟學的關係已經是越來越密不可分。經濟大勢的起伏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對各種經濟現象已經不再陌生,正越來越切身感受到掌握經濟學知識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經濟學的一些概念也走進了千家萬戶,經濟生活中的每個參與者都能了解“CPI”“成本”等生活中的經濟學詞彙。

在現實中,我們的生活中時刻縈繞著經濟學的影子,不管我們做什麼都充滿著經濟的味道。驀然回首,我們就會發現經濟學原來就在我們身邊。經常關注各大門戶網站的人很容易就能總結出目前中國的熱點問題,比如,社會保障、住房、教育、醫療、物價、腐敗等一些問題,一口氣自己也可以說上十來個,所有這些問題沒有一個不與經濟學密切相關的,也沒有一個不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而老百姓關注這些經濟熱點無非就是想多積累點經驗,以便自己麵臨利益博弈時能多得點好處。有心者也許還會注意到,我們的一舉一動幾乎都與經濟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例如,商品價格起伏漲跌,口袋裏的那些鈔票價值增減,買房炒股……而每一個人的成長又何嚐不是充滿了經濟上的算計:當我們是學生時,家長要替我們算計是不是應該選擇一個好點的學校接受好的教育;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和家長一塊算計是繼續考研還是繼續工作;工作之後有了收入,我們要決定該把多少用於支出,多少用於儲蓄,多少用於投資;有一天自己要是有了企業,我們還要算計自己的產品該收取多高的利潤……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有一定的經濟利益來衡量,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有一定的經濟學規律和法則可循,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經濟學了。用經濟的眼光來看我們的生活,其實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經濟學的樂園裏,人生時時皆經濟,生活處處皆經濟。

經濟學是一門關於“選擇智慧”的學問。自古以來,“經濟”就和“財富”息息相關。懂得經濟學的人並不一定是百萬富翁,但是不懂經濟學的人一定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將優勢發揮到最大。

相信對於不少人來說,最具有誘惑力的消息就是某某商場又打折了,於是迫不及待地帶著錢包去“血拚”,然後拎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回家,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應該不陌生。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商家為什麼要打折呢?他們能從中獲取什麼利益呢?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商品廣告明明很差勁,卻在消費者當中知名度很高,其銷售量一路領先呢?了解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了解商家、對手或是身邊的朋友的心理,從而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

在生活中,邊際效用理論告訴我們什麼是幸福在遞減,成本機會理論告訴我們不上大學可能有更大的成就,沉沒成本理論告訴我們要拿得起放得下,成本效益分析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的學問,蝴蝶效應警告我們別讓小事掀起波瀾。

在戀愛中,經濟學告訴我們不失望的訣竅就是不要抱有太高的預期,戀愛要全力以赴地投入,用心營造浪漫才能讓戀愛效用最大化,戀愛的公式永遠是不等號,別讓戀愛的價值從結婚時就開始貶值。

其實,有時候經濟學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子,它藏在我們身邊的某一個角落,靜靜地張望著,隻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

懂點兒經濟學,這是生活的必需,也是我們過上高品質生活的保障。為此,我們特別編寫了這本書。本書語言輕鬆休閑,深入淺出,在講述一個個生動又極具生活色彩的小故事的同時帶你走進經濟學的世界,讓我們也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觀察和剖析現實中的種種現象,並將經濟學智慧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便對生活、工作中的諸多事宜做出更理智的選擇與決策。

編著者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