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國有企業產業分布:現狀與問題(1 / 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發生劇烈變化,這一方麵是由於民營與外資經濟的發展,使得國有企業在各產業的比重相對降低了;另一方麵也是國有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退出了某些產業領域,而加強了其可以發揮作用的產業。這種轉變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麵。通過30年的改革,我們可以比較分析現有的國有企業產業分布特點與世界國有企業間的異同,並進一步考察現有重點分布產業的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與麵臨的問題。

6.2.1 中國國有企業產業分布特征分析

我們選取了1999~2005年6年時間內,中國國有企業資產的產業分布變化情況。為了比較並計算國有企業的產業偏好度必須選擇國有企業與全部企業的分布情況進行對比,兩組數據均來自於《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6),一組是“按行業分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主要指標”,第二組是“按行業分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指標”。產業分類是按照中國統計方法,共40個產業門類,本書選擇其中38個。這40個產業僅局限於工業領域中,不包括農業、金融業、建築業、鐵路交通、航空、商業零售服務業、郵政等行業。

1.產業總資產絕對額。

從1999~2005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遞增了46.18%,在38個產業中有20個產業實現了產業總資產絕對額的遞增,而在其餘18個產業,總資產絕對額都明顯下降。實現增幅超過50%的行業有: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采選業、自來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煙草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氣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而在同時期內,全部企業的總資產遞增了110.66%,除“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出現意外大幅下降外,其餘產業都實現了大幅增長。並且,全部企業在所有產業內的總資產增幅都要比國有企業大。

這一數組的比較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國有企業在此期間實現了“有進有退”,在18個產業內實現了退出而導致產業總資產絕對額的下降;但在絕對額遞增的產業內,國有企業資產的擴張速度趕不上產業總體增長速度。

2.產業總資產的集中度。

2005年國有企業產業總資產集中度前六大產業分別是: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29.2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9.92%)、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8.29%)、煤炭采選業(6.17%)、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業(5.5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5.48%)。

而同期,全部企業的產業總資產集中度在前六位的是: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16.1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7.79%)、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7.42%)、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6.62%)、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業(6.24%)、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4.55%)。

國有企業產業資產的集中度更高,在電子通信設備、電氣機械行業內國有企業分布得較少。而且從1999年前六大產業的集中度變化趨勢看,國有企業的產業結構趨於集中的速度很快,遠高於全部企業的產業結構變化的平均速度。在1999~2005年間,國有企業產業資產的集中度提高了近13個百分點,而同期全部企業產業資產的集中度僅提高了3個百分點。

3.國有企業的產業偏好度。

通過計算國有企業產業資產集中度與全部企業的產業資產集中度之差得到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偏好度。

在近30年的改革調整中,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結構與全國的產業結構並非完全同構,國有企業在11大產業中的比重要高於正常值,即國有企業的產業偏好度為正。

在這些工業產業中,國有企業產業分布主要可以分成四類:一是公用事業類,包括電力、煤氣、自來水等;二是戰略資源類,包括煤炭、石油;三是戰略性產業,包括金屬冶煉、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四是特許經營類,如煙草行業。與世界國有企業產業偏好度相比,已經非常相似,公用事業領域、交通運輸設備、石油等產業領域均是國有企業重點分布領域,其中均以公用事業產業為最。

由於中國統計的口徑與國際產業分類的差異,對於鐵路、郵政、金融、運輸、建築等都是另行單列統計,不包括在一般企業的統計範圍之內,因此在計算產業偏好度時,未考慮這些行業,但事實上這些產業目前基本仍以國有經營或控股為主。

4.國有企業產業偏好度的相關因素分析。

本書對各個產業的基本產業特征進行分析,包括產業內企業的平均規模、總資產利潤率和萬元總資產創造的工業增加值三個指標,並將這些指標與產業偏好度進行相關分析。

產業內企業平均規模。從全國範圍來看,2005年國有企業的平均規模是所有企業平均規模的3.17倍。同時,幾乎在所有工業產業領域內,產業內的國有企業平均規模都要大於全體企業的平均規模,最大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17倍),最小的是自來水的生產和供應業(0.99倍)。這也是我國經過“抓大放小”和培育國有大企業集團形成的格局。

產業總資產利潤率。國有企業的總資產利潤率2005年平均為5.55%,而全國企業的總資產利潤平均為6.04%。其中,總資產利潤率最高的行業為石油與天然氣開采(42.64%)、有色金屬冶煉加工(19.54%)和煙草加工業(12.52%)。國有企業除了在煙草行業、家具製造業與金屬冶煉業的總資產利潤率略高於全國平均外,在其他行業都低於全國均值。這與世界國有企業盈利狀況普遍低於行業均值的結論相一致。

萬元總資產創造的工業增加值。2005年,國有企業萬元總資產創造的工業增加值平均為0.231萬元,而全國均值為0.294萬元。在所有產業,國有企業的萬元總資產創值都低於全國平均值。這也是反映國有企業效率較低的一個方麵。

現以國有企業的產業偏好度與以上三個指標的全國均值分產業進行相關分析,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偏好度與產業內企業的平均規模存在顯著關係。這一結論與國際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特征是一致的。但與產業的資產利潤率高低及所能創造的工業增加值總體沒有顯著關係,盡管從部分個案上看,資產利潤率排在前三位的產業,都是國有企業集中分布的產業。

6.2.2 重點分布產業的國有企業改革:進程與問題

經過前期國有企業規模與布局的調整,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重點已經聚焦到公用事業、戰略性產業、軍工產業等領域,同時也聚焦到在產業領域內居於主導地位的大型企業集團。目前的國有企業規模與產業布局結構是前期調整的結束,也是未來新的調整改革的開始。從世界國有企業的演進路徑可以看出,上述產業領域的國有企業仍有調整改革的必然。本節即選擇其中重要的產業分析目前的改革進程和所遇到的問題。

1.公用事業:以電力產業為例。

我國電力產業國有企業的改革主要沿著兩個方向:一是政府產業規製體製的改革;二是國有企業產權的改革。

在1998年之前我國的電力管理體製是政企合一的體製,電力部及各省電力部門直接通過下屬國有企業,在統一發電、輸電、供電的同時,實現對電力產業發展的監管。1998年,電力工業部被撤銷,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下設電力司,原電力部的行政管理職能移交該電力司。這一輪改革後,國家電力公司不再具有行政管理的政府職能,隻是一個電力生產運營商。但是,垂直一體化經營的國家電力公司,集發電、輸電、配電、售電於一身,幾乎控製著全部電網和一半的發電廠,依然保持著垂直壟斷的格局。由於產權關係複雜和地方保護主義,當時推出的“政企分開、省為實體”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改革並未完全成功。2002年進一步推出《電力體製改革方案》:一是拆分國家電力公司資產,重新組建為兩大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五大發電集團(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集團)和四個輔業集團(電力顧問集團、水電顧問集團、水利水電建設集團、葛洲壩集團);二是成立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對電力工業實施監管。2003年3月,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組建成立,按國務院授權履行全國電力監管職責,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履行相關監管職責,中國電力工業新的管電體製框架逐步形成,由過去的行政管理逐步走向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