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慎重對待全球並購(1 / 2)

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嚴重下滑,這給中國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對外擴張的機遇。中國的企業家們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老總們都已經開始忙碌了。譬如中國的鋼鐵企業已經出手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企業進行投資收購;沿海地區的加工企業已開始把生產基地向東南亞和南美地區轉移。就連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純國產汽車企業吉利汽車的老總們也開始成為“空中飛人”的全世界考察之旅,看看能否撿到什麼便宜進行收購或並購。

中國企業家們之所以蠢蠢欲動主要有以下幾點客觀和主觀因素:

第一,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實施對外擴張,進行全球化的產業布局成為必然。第二,全球經濟下滑,世界上很多企業處在困境之中,而中國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此時進行跨國並購或收購是最佳時期。第三,全球金融危機,全球大企業的高端人才流動大,高端人才的身價大跌水,此時中國企業進行全球並購可以低成本的吸引大量人才,為並購後的企業重整提供了便利。第四,金融危機使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的貿易壁壘層出不窮。中國企業直接進行開外投資是避開國際貿易壁壘的最有效方法。

很多經濟學家甚至包括政府在內都在積極鼓勵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但是,盡管有那麼多的有利時機,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並購時一定要謹慎對待。進行全球並購和海外擴張相當複雜,企業一旦穿上這雙“紅舞鞋”就很難脫下。

正如香港一位銀行從業者所說:“懷有全球雄心的中國公司對於收購海外資產依然謹慎。他們還擔憂自身管理海外資產的能力。”一家研究金融機構的交易商說,在經曆了自2007年以來的一係列在西方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災難性投資後,中國公司不可能再準備花錢了,除非他們能夠看到長期盈利的可能。

中國大型家電製造商海爾公司曾經是一個積極的海外收購商,長期以來它還被視為跨國收購方麵的頭號公司。但是,它如今也變得更加躊躇了。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很謙虛也很真誠地說,海爾還沒有做好克服巨大文化差異和融入海外商業挑戰的準備。在海外從事商業活動需要比海爾更加複雜的管理信息係統。張瑞敏說:“如果我們要收購一家外國公司,我們是依據我們的管理標準來經營它呢,還是根據別人的標準?或是我們另辟蹊徑?這很困難。”

對於中國的商業銀行領域來說,他們也保持著謹慎的並購貸款發放態度。

國務院出台了“保增長”的十項刺激政策,其中提到了加大對企業兼並重組的信貸支持。隨後,坊間傳聞指出,銀監會主席辦公會議上原則通過了《並購貸款管理辦法》。按照1996年出台的《貸款通則》規定,商業銀行貸款不得用於股權性質投資。而傳聞中即將出台的《辦法》則有望打破這一規定。

對於備受矚目的“並購貸款業務或開閘”的消息,銀行界或許遠沒有外界來得興奮。數家中、外資商業銀行的相關人士都表達了同樣的擔憂:並購貸款業務“開閘”後,較難防範企業將並購貸款資金用作二級市場炒股資金。某大型銀行信貸部門一位人士表示,這個口子一開,以後很多事情銀行恐怕也很難控製了。

一家外資銀行信貸部門人士表示,被兼並方企業如果是上市公司,兼並方企業又像國外成熟市場那樣,在二級市場通過收購被兼並方企業股權來實現兼並收購。這時,如何監測、判斷兼並方企業究竟是正常收購,還是在炒股票成為工作難點。而另外一家股份製銀行人士則直接表示,並購貸款開閘短期內不太可能。開了這個口子之後,銀行就很難控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