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部主任 陳佳貴
2006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形勢總體上運行良好,但也麵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高、投資規模過大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看,當前投資率高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從曆史經驗和國際比較看,近幾年我國的投資率已達到曆史最高水平,也明顯高於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表現出的持續“三高”(即投資增長的絕對速度偏高,投資占GDP的比重偏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偏高)極易造成經濟的整體或局部過熱。
匈牙利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奈在其《短缺經濟學》中分析了社會主義經濟中一再出現的投資膨脹問題。科爾奈認為,投資的真正動機是為了擴張,“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沒有一個企業或非盈利機構不想得到投資,不存在飽和問題,投資饑渴是長期的,假如剛剛完成的一項投資暫時滿足了投資饑渴,很快又會產生新的饑渴,而且比以前更為強烈”。投資的擴張動機造成投資饑渴,投資饑渴將足以使一種體製轉變成為短缺經濟。我國在曆經近三十年的改革之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已基本建立,短缺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尤其是對於一般消費品市場,由於大量非國有經濟的參與和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基本上形成了供大於求的局麵。但是,科爾奈指出的“投資饑渴”問題依舊存在,政府主導的投資衝動依然強勢,這與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特別是地方政府投資資金來源和投資行為不規範有很大關係。
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當前投資構成中,國有和地方項目仍占了很大比重。2006年上半年,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投資占46.5%,地方投資占89.6%。由此可見,雖然我們麵臨的體製背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政府投資仍然是重要方式。政府投資在改善基礎設施、拉動經濟增長方麵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政府投資衝動的形成機製沒有根除(例如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壓力、行政性周期的作用等),地方政府投資資金來源和投資行為不規範,使政府產生了強烈的投資衝動,政府投資的強烈導向作用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投資擴張,這是導致投資率居高不下的基本原因。
第一,地方政府舉債搞建設相當普遍。由於我國目前對政府投資資金的來源和範圍缺乏嚴格的界定及健全的監督機製,一些地方政府為片麵追求GDP的增長或改變城市麵貌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巧立名目,通過各種各樣的投融資公司搞捆綁貸款,向銀行大量舉債,並由政府擔保,有的還由地方人大擔保,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搞培訓中心、廣場、綠地、辦公大樓,不一而足。這些貸款數量大、期限長,現任領導並不擔心將來是否有償還能力,不僅拉動了投資,而且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風險。
第二,地方政府獲得的巨額土地出讓金主要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研究資料顯示,2005年,全國土地出讓總收入達到5875億元。在一些地方,土地出讓金淨收入已經占到政府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有的地方土地出讓金甚至超過了本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成為地方政府可自由支配的預算外收入的最大來源。目前,由於土地出讓金沒有全部納入預算,缺乏嚴格的監督管理,它成為一些地方盲目擴大城市建設規模和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主要資金來源。
第三,違規使用專項基金搞建設。近年來,各地違規使用各種專項基金的大案、要案時有發生。“上海社保基金案”的東窗事發,不僅揭露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違規使用各種專項基金以期獲取高額回報和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更反映出監管方麵的漏洞。
第四,政府主導的“過度招商”,使抑製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宏觀調控目標難以實現。毋庸置疑,招商引資對發展地方經濟有重要作用。但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競相出台優惠政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有的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甚至把招商引資作為一種政治任務逐級落實,並分配到各個部門、各級官員,並把它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招商引資,一些地方違規競相低價出讓工業用地,甚至實行“零地價”,不僅造成惡性競爭、重複建設,而且在土地、稅收、資源等方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