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也報道說:“作為第一次到中國的遊客,我們對中國的了解大多是建立在書籍、新聞報道、電影和電視節目上麵。我們得到的二手和三手消息越多,我們的想法就越脫離實際。危險的地方在於,我們的看法已經事先被千頭萬緒的海量信息所左右。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北京建立在過去的圖像、文字和觀點上,那是2.0版的北京,現在的北京是6.0版甚至7.0版。那些先入為主的想法幾乎毫無價值,拋棄我們的成見,用開放的心態去看中國,從未像今天這般重要。今天的中國正在向世界展示自己,我們必須接受親身經曆的現實,而不是固守別人灌輸的昔日中國的概念,也不是堅持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近幾天,世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中國,中國借此機會也正在展示著自己,而且表現的確很出色。因此諸如以上這樣的報道很多,那些原先對中國不太了解的人也開始更加了解中國,那些原先對中國有偏見的人也逐漸在改變看法,更有那些隻憑“二手”、“三手”信息來定位中國的人正在用心解讀全新版的中國。

法國《費加羅報》2008年8月8日發表社論,題目是“理解中國”,文章介紹了曾在很長時間裏擔任《費加羅報》社論委員會主席的阿蘭·佩雷菲特,“不帶任何偏見地出發,帶著一些有助於改變人們固有思想的特有觀察回來了”。於是,他於1973年發表了《當中國覺醒的時候》,佩雷菲特當時曾告訴人們,“中國是一個變化中的巨人”。後來,他又出版了《中國已經覺醒》一書。佩雷菲特對那些抱有懷疑態度、感到不快、想要向中國輸出他們價值觀的西方人說,“中國有理由成為中國:不承認這一原則是毫無道理的”。因此,他表示,這個國家有屬於她自己的文化。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化,但卻致力於保持自己的特點,什麼都無法改變它。2008年8月8日下午,當幾十億電視觀眾收看奧運會開幕式時,全世界都是中國的。全世界都在關注規模宏大的演出,也都細致地感受全體中國人民的自豪。“接下來,將開始體育比賽,成績相繼而出,直至將質疑聲吞沒。”正如筆者所言,了解中國的法國人畢竟不少,阿蘭·佩雷菲特就是其中之一。此類好評不勝枚舉。

有必要思考的另一個主題是:在新形勢、新條件下我們該如何介紹中國和如何理解異國人對中國的評介。第一個問題關係到“怎麼說”,那就是:介紹真實的中國,讓世界確確實實地了解中國。“用國際化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是北京奧運會的定位。正因為中國有了這樣的定位,才能獲得好評如潮,同時也讓某些對中國有偏見的人的觀念有所改變。正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所說:“即使對中國有偏見的外國人也會認識到,這是個意誌堅強的民族,他們有很大的能力和潛力。”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的文章一針見血:“隨著北京奧運會開幕,外界正將現代化的中國置於一台顯微鏡下,並尋覓那些醜陋的東西。

這種看法是準確的,但也是片麵的。全麵了解需要透過中國人的生活和曆史的全景,專注於中國的過失而對別的事情不聞不問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顯然,這些人從國外媒體聽到和看到太多的反麵宣傳,如今來中國親眼目睹了以後,不僅自己的觀念得到改變,同時也開始為中國抱不平。因此奧運會對中國是個難得的機會,要轉變外國人的偏見,我們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地把中國的事情做好,向世人展示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在向世人表達中國元素時態度開始變得鎮定,不迫切、不渲染、不誇張、不僵硬,在精神狀態上實現了從容,展現自身文化的一種自信。”的確,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在介紹和展示自己時所需要的狀態和自信。

第二個問題則是“怎麼看”,即如何理解和看待別人對中國的評介。外國人的話,包括法國人的話,有褒有貶,有稱頌也有批評,有外交辭令或肺腑之言,也有貶損中傷或惡意攻擊,這很正常。一個國家本來就和一個人一樣,人無完人,一個國家也隻能說她是否在發展進步,而不能說她完美無缺。既然如此,聽到多種聲音本來就不足為怪。有些外國人比較友好,願意接近中國,因而比較早、比較快地了解中國、理解中國,從而能用一種平等的心態來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