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中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世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這頭“醒來了的雄獅”。各國各界人士都在觀察、研究和介紹中國。我們注意到,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法國已有不少介紹中國的出版物問世,如法國前外交部長、時任議會主席的J·弗朗索瓦·蓬塞的《中國:新的經濟巨星——法國的一次機遇》,K.沃拉費特的《中國,幹事業的天地》。其中J.弗朗索瓦·蓬塞為實地了解“在20世紀末冒出來的經濟奇跡”國家,親自帶領一班人馬來中國考察,此書便是法國議會1994—1995年度報告的一部分,書中既客觀地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形勢,也如實提出了他們的憂慮及法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所要承擔的風險。進入21世紀以來,法國工商界人士與中國接觸的機會增多,隨著觀察的不斷深入,介紹、分析、研究中國的作品大量問世。瑪麗‐尚塔爾·比克於2001年發表了《在中國談判寶鑒》,該作者具有20年的在華工作經曆。

最近幾年法國工商界及媒體關於中國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中國會是我們的噩夢嗎?》、《中國—世界第一大企業》、《中國的銀行業與金融市場—機遇與風險》、《二十一世紀曙光中的中國—一個超級大國又回來了?》、《當中國改變世界的時候》等等。單從書名就可以看出研究者對中國的重視、期待乃至渴望;有些書的標題就很具鼓動性:《中國,一個需要占領的市場》、《世界是我們的—以經商的理念周遊全球》;當然也有的書名讓人感覺比較沉穩理性:《與中國的貿易交流—從社會和文化的層麵說起》;也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書名,如《萬裏長征與萬裏長城—在中國經商言行指南》等等。

許多法國工商界的學者及教研人員也同樣在關注、研究和介紹中國。如《談判》雜誌創始人之一、索邦大學教授Guy Olivier Faure先生不僅研究中國、介紹中國,還應邀來上海浦東出任歐洲國際工商學院的國際管理學教授。又如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裏昂二大工業社會學研究所Bernad Ganne教授每年數次來華,對法資企業在中國的落戶及發展情況作了有說服力的研究。另外還有本課題的合作者、巴黎五大的Dominique Dejeux教授,他積極參與由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和廣州外語外貿大學組織召開的中法商貿與企業跨文化雙年會,並承擔該領域的科研項目,為便於工作,還學起了漢語。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人士在向他們的同胞以及世人介紹什麼?他們如何評介中國?這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在國內,由鄭立華教授積極牽頭、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和廣州外語外貿大學組織召開的“中法商貿與企業跨文化雙年會”自1998年以來已經如期舉行過五屆,相關的論文集已發表過多部,如《企業與傳播》(鄭立華、徐真華,2001.開益出版社),《企業與文化》,《中國與全球化》,《信任與中歐關係》(即將發表)。此外還有《創新與發展》(於英川,2003.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此書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與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大區高等教育與研究委員會於2001年5月共同在上海舉辦的“中法經濟論壇”的論文集,大部分論文為法語,一小部分被譯成了漢語,主要討論的是經濟問題。總括起來看,國內人士討論的重點集中在文化交流或經濟層麵上,至於介紹法國工商界人士如何看中國的作品,能搜集到的甚少。

中國需要了解當代法國工商界及媒體對中國的看法,尤其是對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快速發展的中國的評價和介紹;了解中國在法國工商界人士眼中的地位,並且研究這種看法的淵源。法語在我國不如英語普及,能閱讀法語論著者較少,至於譯介,尤其是對工商界人士作品的譯介更是鳳毛麟角,然而法國在歐洲占有重要地位,法語作品對全世界法語國家的影響不可小覷,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通過該途徑了解法國工商界人士是怎樣理解中國、又是如何介紹中國的。這將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筆者要做的正是利用我們通曉法語的一技之長,通過閱讀和實踐來了解法國工商界及媒體對我們的看法。這樣做好比照鏡子,看一看自己在他人眼裏的形象與我們的自我感覺是否相符。拉開距離,換個角度審視自己,可以更清晰、更明智地剖析自己。我們無意評判別人說得正確與否,關鍵是要了解別人如何看我們。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他們以怎樣的心態來與我們交際。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道別人如何看待並介紹我們,既是加深“知己”的重要途徑,又是“知彼”的必由之路。通過此書,我們企望能為我國從事國際交流、尤其是從事經貿交流的人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同時為構建對外經濟的宏觀戰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