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乙身法自是了得,憑借多年來不懈的習練,雖不敢稱是草上行走水上飛,可腳下生風,飛簷走壁卻也是信手拈來,小事一樁。隻聽耳邊風聲呼嘯,小乙的身姿就同一片樹葉般輕盈自若,忽而高懸枝頭,忽而草間輕點,一會兒便已出現在數裏之外的一片樹林的邊緣。
陳小乙見已到樹林邊緣,便打定主意至此就歸去,一路上未曾見到任何野物,倒是有幾隻青鳥被忽然而至的陳小乙驚擾拍翅而起,叫聲不斷。可陳小乙隻朝樹林邊緣外看了一眼,便被眼前的景象著實震撼了。
樹林邊緣竟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半沙地,說它是半沙地實不為過,西北大漠本就是缺水之地,可這片沙地卻因為靠近樹林邊的水源,得以繁育出一大片青綠色的草芽,遙遙望去,青綠色與黃沙之暗黃交相互替,連綿無垠,就如同大海般遼闊。
眼見得原本狂厲的西北邊塞之風在此卻也是變得溫柔如水,微微帶過,卷起一陣細沙竟消失在層層草浪之中。陳小乙也是眼前豁然開朗,見得這般大自然奇觀,也不由心生豪邁之氣,一聲長嘯想徹天際。
自古英雄出少年,如今陳小乙正當英雄少年時,心中感慨,不由吟出前人之詩: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吟誦完此詩,陳小乙自是壯誌滿懷,正癡迷於如此浩瀚壯觀之景時,忽感覺到地麵傳來一絲顫抖,起初這顫抖極其輕微,若不是陳小乙從小耳目聰慧,也感覺不出。
難道是地震?小乙有些疑惑,可這顫抖之聲轉瞬加劇,並未給陳小乙片刻思考的時間。陳小乙尋聲猛地抬頭朝天際望去,前方天際處不知何時出現了一條移動的黑線,速度之快,當為風馳電掣!
是野馬群!不是數十匹馬,不是數百匹馬,這數目絕對千餘以上!馬蹄之聲如雷貫耳,萬馬奔騰之景瞬間將原本已然驚歎不已的陳小乙震得有些癡呆了。這景象,人間有幾回得見?若不是親曆現場,誰能真正感知這驚天動地,尤泣鬼神之景?
而馬群之首,為一渾身黑毛的頭馬,這黑色如染墨汁,光亮刺眼。之間此馬長嘶不已,跑動間腳下馬蹄化作幻影,有如尖銳的子彈頭一般遙遙領先於身後眾馬。
陳小乙觀這馬大有馬中帝王之姿,神采飛揚,熠熠生輝。快如閃電之速,讓陳小乙不由心中暗想,若是有此等馬為坐騎,想來就算浪跡天涯,也無需有行程之憂矣。
龐大的野馬群轉瞬及至,頭馬已投檔線,勢不可擋。而陳小乙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後退,而是腳尖發力,身影已然朝著正狂奔而來的頭馬飛奔而去。都說自古英雄愛美人,可英雄何嚐不喜愛想要一匹通曉人意的神駒?在現在的陳小乙看來,此馬絕非凡品,如今見得,實在是不舍得放任其遙走天涯。
隻見小乙自恃輕功保身,幾個瞬息間已經接近馬群的邊緣。可陳小乙還是小看了這大自然奇觀的威勢,千餘匹馬齊齊奔跑,已然形成一股威勢不可小覷的邊緣厲風。陳小乙想要從邊緣靠近,卻不料被空氣氣流猛地一掀,差點失去平衡跌落於馬蹄之下。
小乙自是驚得一身冷汗,剛剛若是一個不慎,失身於馬蹄之下,粉身碎骨的下場必為定局。看來這從邊緣靠近的法子是行不通矣,陳小乙心頭一凜,頓時想到另一個法子。
雙腿微微屈起,腰身下躬,看準時機,陳小乙雙臂展開,一個縱身已是跨越至一批野馬背上。原來小乙心想既然靠近不了,便上至馬背,在馬群中指使野馬靠近那匹神武黑馬。
初上馬背,沒有馬鞍的護墊加之野馬野性難訓,小乙差點被驚跳的野馬震於馬下,好不容易握緊馬鬃,雙腿死命夾住野馬的肚皮,驅使著其靠近頭馬。
待到近距離觀察那匹如同黑夜精靈般的頭馬時,小乙不禁由衷感歎,這馬當為天馬!勻稱的身軀是如此完美,跑動下馬鬃飛舞,馬蹄已化為幻影,隻聽得其驕傲的嘶吼之聲。
可小乙那匹狂傲不懼的野馬在接近到黑馬還剩十餘米的境地,卻是如何也追不上了,可見那黑馬當為馬中帝王!小乙暗自思量著,這可如何是好?這距離就算自己輕功舉世無雙,恐怕也難以橫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