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與經濟中的作用
(1)第三世界是促使世界格局發展演變的重要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極大地改變了國際地緣政治力量的對比,動搖了兩極格局的基礎,推動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2)第三世界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戰後發展中國家麵臨著兩大曆史性任務,即維護獨立和發展經濟。這兩大任務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是一致的。戰後發展中國家采取了避免卷人大國軍事集團、實行不結盟的政策,主張和平共處,反對軍備競賽,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二戰後的半個世紀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一方麵是由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勢均力敵,另一方麵也是由於第三世界反對戰爭的結果,正是第三世界的發展壯大,使和平力量超過了戰爭力量,和平與發展才成為世界政治的主流。
(3)第三世界的壯大改變了聯合國的構成與政治作用
1960年通過了著名的反殖宣言,標誌著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內部的團結與合作取得了第一次輝煌勝利,加速了殖民體係的崩潰。1992年聯大第三委員會通過了由中國等60個發展中國家共同提出的重申發展權利對所有國家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的決議,對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反對西方國家的人權攻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4)冷戰結束後,麵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威脅,發展中國家又成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5)第三世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上升,它的發展逐漸改變著世界經濟的麵貌。
第三世界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發展經濟的潛力巨大。20世紀80年代以前,從整個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速度來看,高於發達國家,不少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中大力發展工業生產,經過多年努力,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國家與地區,如亞洲的新加坡、韓國、我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由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也推動了同發達國家的經貿關係,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
(6)在解決關係人類命運的全球性問題,如生態平衡、環境汙染、人口增長失控、糧食、能源、難民、禁毒等,都需要第三世界的合作。
今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這些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更需要第三世界國家的參與,並共同解決。
(三)全球化對第三世界的影響
冷戰結束以後,全球化和多極化一樣成為常掛人們嘴邊的時髦語言。而全球化對第三世界即發展中國家究竟是福是禍,總是“仁者見人、智者見智”。比較有代表性是“雙刃劍論”和“發展陷阱論”兩種看法。
“雙刃劍論”認為,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一個嚴峻的曆史挑戰。發展機遇表現為: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吸納國外資源和資本,以彌補國內建設資金和資源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實現技術和管理現代化上的超越;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有利於學習和借鑒世界上各國、各民族的高新科技知識和優秀文化,培養各方麵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有利於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實現思維方式的革命。因此,盡管“全球化是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以實現全球少數人利益為目的的資本征服整個世界的現象和過程”,但發展中國家還是要參與和鬥爭,否則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
同時,“雙刃劍論”也特別警惕西方國家推動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嚴峻挑戰與消極影響。從本質上看,西方推動的經濟全球化雖然反映了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但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向全球擴張的集中表現,將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造成進一步侵害。
具體而言,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消極影響有七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