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企,新使命,新壓力!
借助於自身強大的品牌優勢和管理優勢,通過資本運營方式整合化肥領域,通過科學管理模式優化化肥企業,推動中國的化肥行業完成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型,讓中國這樣一個農資大國變成一個真正的農資強國,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
這是中海化學的使命!
楊業新說,這樣的宏偉使命不僅需要中海化學一家公司,而且需要一批優秀的公司,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引領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行業的提升和轉型,從而為中國的農業和農民作出自己的貢獻!
筆者在海南基地采集到一篇一位員工所寫的題為《母親與責任田》的短文,這篇短文不僅感情深厚、令人感動,而且筆者總覺得,這應該是中海化學執著於農村的心理動因,原文如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歲的增長,不知不覺就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對於許多事物,無論曾經在心靈上打下的烙印是多麼的深刻,終歸也會變得越來越淡,甚至完全遺忘。然而,母親的那塊責任田卻讓我久久難忘,由此深深地感悟到了母親的偉大、母愛的高尚和母性的堅強。
從50多歲開始,母親就一直在20多年前生產隊分配的這塊半畝大的責任田上辛勤地耕作著,每年兩造,有三四百公斤稻穀的收成,基本做到糧食自給自足。在過去的一段時日裏,有父親作為主力,管好這幾分地,確實是舉手之勞。可是,在2001年,由於年老體弱的父親得了一次腸胃病,從此再也不能親自耕地。這樣,不會犁地的母親要耕種好這塊田地就顯得十分艱難了。於是,頗有孝心的弟弟就趁機說服父親賣掉了家裏那頭水牛,以斷絕母親留守老家繼續種田的念頭。不料,當時母親很快又買回了一把更好的鋤頭,花了幾天時間手工翻好地後,接著又默默地完成了播種、插秧、追肥、殺蟲、除草和收割等工作。就這樣,至今,母親一直在那塊田地上周而複始地艱難耕作著。由於母親年邁,行動緩慢,每完成一道田間管理工序,都要花費好幾天時間,有時為了趕農時,不得不帶上中午飯,在田間地頭從清早忙到傍晚才回家。
想到70多歲的母親在猛烈的太陽底下麵朝水田背朝天的情景,我們幾個做子女的都於心不忍。不管母親對種田是如何的積極和樂觀,我們仍然不厭其煩地對她苦心勸說乃至無情責備,希望她放下那塊田地,好好安享晚年。村裏人也說,母親也應該是享福的時候了,何必那麼辛苦!而母親總是不以為然:自家種的糧食好吃,自力更生不是挺好嗎?幹這些活一點都不累,比人民公社時期閑多了。況且,勞動有利於身心健康,身體好好的,讓自己的責任田荒廢,別人不笑話嗎?
每次回家,我都會耐心傾聽母親講述自己在不同季節裏在這塊田地上精心耕耘的故事,故事內容多數是播種後的期待、勞作中的激情、收獲時的喜悅,卻不見絲毫辛苦的怨歎。過後我在想,城裏人不是在提倡活到老學到老嗎,生長在農村的母親也許是在堅持活到老幹到老,是在用畢生的精力履行一個農民的天職——種田。看到母親漸漸變駝的背影,我不禁心酸,也深懷敬佩。”
看了這篇短文的中海化學人會有怎樣的感想呢?
中海化學,探索者也。當業內很多企業還在為了增加自己的利潤不惜傷農的時候、當不少企業還把自己的願景定義為哪裏賺錢就往哪裏跑的時候,它卻選擇了一個利潤超薄、且行業複雜的領域,執著地行進在化肥行業的新征途上!
1.化肥行業的成長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舉足輕重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真正現代化,二元社會特征就永遠不會消除。
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其基本內涵是指“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係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向現代農業轉型,必須走規模化、集約化之路。
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運用高效的農業機械進行耕作。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的生產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單位土地麵積的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使農產品的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而且還可以帶動諸如運輸、農機製造、維修服務、倉儲烘幹等一係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大農業的發展局麵。
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供了條件。在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製度的基礎上,轉包、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的土地使用權流轉逐步在各地發展起來,積極推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規模化的程度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生產規模化提出對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需求,摒棄傳統的粗耕簡作,推廣現代的精耕細作。
所謂農業集約化,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走內涵型擴大再生產的道路。農業增長方式,就是決定農業產出增長的各種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動農業實現增長的模式。從農業的再生產過程看,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是由以數量規模擴大為主要特征的外延型向以提高生產效率為主要特征的內涵型增長轉變。比如,加拿大是典型的集約化農業國家,以大型家庭農場和高度發達的機械化相結合為特色。各種大型和高功率的農機具互相配套,許多田間作業可以一次完成,以節省人力、降低成本。
農業集約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用現代化的技術進行生產,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進行管理。因此,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必然是農業集約化的過程。
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並不是簡單地對土地做加減法。我國耕地資源相對較少,麵對耕地麵積難以增加,人口仍然不斷增長的矛盾,糧食生產至關重要。在規模化、集約化的前提下,要想解決這一矛盾,科學施肥是方向。
不論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都不能沒有化肥。化肥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傳統農業中,化肥的大量使用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許多貢獻。然而,在化肥行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化肥品種結構不合理、肥料市場缺乏有效調控手段、施肥技術落後等,在化肥生產、銷售、施用各環節都存在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相適應的問題。
走農業現代化之路,就必須實現科學施肥。科學施肥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所謂科學施肥就是用盡可能低的肥料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並能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護土壤資源不受破壞,同時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內涵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的依托。
科學施肥不是肥料施得越多越好。做到科學合理施肥,就是要做到“缺什麼補什麼,吃飽不浪費”,也就是要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是以土壤養分歸還學說、最小養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肥料報酬遞減律等理論為依據,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間的依存關係,以肥料與綜合農業技術相配合為指導原則,產前確定施肥的品種、數量、比例及相應的科學施肥技術,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土壤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科學施肥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長期性、公益性的基礎工作,是一項需要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農民密切配合的係統工程。建立科學施肥體係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必須以農資企業為主體,讓他們在科學施肥體係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農業的變革推動農資的變革,農資的變革是農資企業的變革!
化肥農資企業,積極研製新型肥料,如緩效肥、控效肥等;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技術;建立施肥推廣運行體係。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為一個農資企業的責任感。
隻有更多的農資企業真正為農業、農民奉獻價值,才能推動中國農業走向真正的現代化,才能推動中國農民成為真正掌握農業技術的農業工作者,讓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變成一個真正的農業強國。
作為一個肥料生產企業,生產優質新型的肥料奉獻社會,是一種義務。用優質的服務和優質的產品相結合,奉獻社會,是企業營銷理念的創新,更是一種社會責任;而將這種義務和責任升華到為致力三農事業的建設,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那就是一種境界,是勇於擔當的一種奉獻精神。
說來容易,做來難!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你靠什麼要求化肥企業都有這樣的一種奉獻精神。
這種奉獻,理所當然地應該落在國有企業身上,而中海化學也當仁不讓地接了過來。在楊業新的觀念中,化肥事業不僅僅是個人能否掙錢的事業,而且還是值得一個人奮鬥一生的事業!
中海化學領導層認為,中國應該有一部分比較大的企業來關注國家的農業戰略,企業要發展,必須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與國家的需求結合,如此才有出路。把自身發展與國家的大戰略結合在一起,中央企業更是責無旁貸。
國家關注三農,重視糧食科學發展,糧食安全是國家的戰略。化肥行業的未來發展深刻影響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肥料企業的探索實踐助推化肥行業的未來發展。
中海化學就是這樣的肥料企業,它的使命就是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
2.大重組:中國化肥行業的必由之路
化肥行業亂象叢叢,兼並重組,大勢所趨。
不重組,一方麵有可能使得當年鐵礦石被國外巨頭控製的局麵在化肥領域再現,另一方麵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也不可能真正地實現。
近年來,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取得重大突破,但整體來看,產業布局和企業組織結構不盡合理,很多企業主業不夠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因此國資委自2006年起大力推進國企重組,以促進有序流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國資委曾明確提出,到2010年,央企要調整和重組至80~100家以內,其中30~50家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要求央企至少在規模上做到行業前3名,對於達不到要求的將進行強製重組。而到2013年,我國國資體係將實現大洗牌,央企數目縮減至30~50家,地方國企總數亦不超過1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