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 子(1 / 2)

企業——人類最活躍的產業

中國企業雖然沒有西方企業那樣曆史悠久,但還是在較為短暫的發展曆史中取得了異常顯著的成績。一場百年企業曆史發展的大幕已經拉開。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願意拿出一定的篇幅,來簡單回顧一下比中國企業發展史更為久遠的曆史,為中國企業的百年輝煌喝彩。

中國企業的雛形產生於北宋時期,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使得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投入到商業手工業之中,民間經濟因而受到了強烈的刺激,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空前的社會財富與經濟繁榮局麵。

在宋朝建國時,宋太祖趙匡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製議政豐之術以聞”,讓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也提出了“尤先理財”的觀點,他認為“政事之先,理財為急”。正是在這些利商主義政策的引導之下,兩宋王朝的工商業得到了高速發展,錢莊業也開始迅猛增長,促使人類曆史上最早的紙幣和銀行在宋朝出現。

北宋時期就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出現了世界曆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場和加工工場,如火器廠、造船廠、織布廠、造紙廠、印刷工廠、各地的官窯等。場裏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了這些公辦的手工工場之外,一些私辦的工場也相繼大量地出現和繁榮起來。這一時期的手工工場帶動著宋朝經濟的發展,為宋朝工商業的繁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宋朝之後,明末清初,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商品經濟得到了空前大發展。在明朝中後期時,江南一些絲織業發達的城市如蘇州等,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早期的工場也出現在這一地區;到清朝時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範圍不斷擴大,部門不斷增多,手工業發展逐漸繁榮起來。雖然這些工場始終隻是在萌芽狀態中,整個生產也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但還是為中國近代企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對中國近代企業的產生有著重要意義。

清朝後期,國家積貧積弱,內外交困,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近代企業開始出現。這一時期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批較為開明的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他們主張利用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以此實現強兵富國,擺脫清政府所麵臨的窘境。

洋務運動內容龐雜,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外交等各個方麵。最初,洋務派以“自強”為名,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先後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其中,江南製造局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較大的官辦軍事工廠,這個工廠由李鴻章於1865年在上海創辦,全廠約2000餘人,主要製造槍炮、彈藥、水雷等軍用武器,同時還製造輪船,1867年之後開始製造軍艦。福州船政局則是清政府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廠,由左宗棠於1866年在福州創辦,全廠約1700餘人,主要生產大小戰艦。安慶內軍械所是清政府最早開辦的近代兵工廠,1861年12月由曾國藩在安慶創建,廠子規模不大,主要製造子彈、火藥、炮彈等武器。就在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之中,他們的工廠發展遇到了一係列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麵的困難。麵對經濟困難的狀況,洋務派又在“求富”的口號之下,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等一批近代民用企業,這些企業成為中國近代企業發展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