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8日,南非宣布加入該項目,計劃采購8~14架A400M。智利和馬來西亞也訂購了A400M ,這就意味著期望出口200架的銷售目標可能會逐漸變為現實。

歐洲軍用運輸機可以稱得上創下了所有軍用項目醞釀期最長的紀錄,它從首次提出未來A400M 到首架批生產飛機實現交付經曆了漫長的30年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製造一款用於取代法德C-160“協同”(Transall)後繼機的想法開始成形。

“協同”(Transall)的使用壽命特別長。該概念是在1959年巴黎航展上由一群企業家首次提出,當時提出該概念的企業包括:法國北方飛機公司(Nord- Aviation)、漢堡飛機製造廠( Ham burger Flugzeugbau)和威瑟飛機製造廠( Weser Flugzeugbau),它的服役壽命可能持續到2020年以後。

首個工作小組由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以及土耳其組成,研究C-160的替代產品方案,而英國保持觀望態度,隻是充當了“觀察員”的角色。1992年,在意大利法律程序下,組建了一個公司,取名為“歐洲未來大型飛機集團(Euroflag)”,負責概念的細化工作。該項目暫時被命名為“未來大型飛機”,而法國更喜歡稱它為AT F( Avio n de transport fu tu r)或未來運輸機。

同時,西歐聯盟的“獨立歐洲項目集團”(GEIP)形成了來自相關不同空軍作戰要求的總結報告。由法國宇航公司、戴姆勒—奔馳宇航公司(Daim ler-Benz Aerospace)、英國宇航公司和阿萊尼亞公司完成的這些研究引出了一項裝配4台噴氣發動機的預先研究方案,後來逐步發展為當前的形式,即4台渦輪螺旋槳飛機。

A400M 長期以來遭遇的障礙是令人吃驚的。除主要承擔軍事運輸任務外,還義不容辭地要扮演各種人道主義的角色,這樣就使它們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起正麵的形象。這就讓人更難以理解政治力量為什麼猶豫不決,使該項目的啟動延遲了多年時間。

項目的發起者一直希望到1997年該飛機的設計能夠完成,最遲於2004年底開始實現交付。

最後,除日益嚴重的預算限製外,參與國與航空製造公司簽訂了創新協議,原則上同意將A400M 作為一款商用飛機。他們決定與主承包商簽署訂單,主承包商空中客車公司軍機公司將承擔研究和工業化生產的財務責任。

發動機由歐洲螺旋槳國際公司(EuropropInternational)承擔研製任務,具體地講,是由羅羅公司、法國斯奈克瑪公司、德國MTU 航空發動機公司以及渦輪發動機工業公司(Industria de Tu rb o p ro p u lso re s)合作研發。他們共同研製出TP 400- D6渦槳發動機,其中還包括兩個重要的部件供應商,它們是比利時的技術空伺航空公司(Techspace)和意大利的阿維奧公司(Avio )。

技術規範

翼展:43.8米;全機長:42.4米;全機高:14.6米;貨艙有效長度:17.71米;貨艙寬度:4米;貨艙高度:3.85米。

發動機:4台推力達到10000馬力的TP400-D6渦槳發動機,驅動8片的拉蒂埃—菲雅克公司( Ratier-Figeac)的FH 386螺旋槳,螺旋槳的直徑測定為5.33米。

使用空重:70噸;最大起飛重量:130噸;最大有效載荷:37噸。

巡航速度:MaO.6 8~0.72;航程:最大有效載荷時為3300千米,30噸有效載荷時為4800千米,20噸有效載荷時為70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