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概況
一、地理環境
1.地理位置
印度,全稱印度共和國,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次大陸。地處北緯8.4~35.6和東經68.7~97.25之間。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家相鄰,東北與孟加拉國和緬甸接壤,東南為孟加拉灣,隔保克海峽與斯裏蘭卡相鄰,南部為廣闊的印度洋,西南隔海與馬爾代夫相望,西部為阿拉伯海,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麵積294.7萬平方公裏,約占世界陸地麵積的2.4%,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等國,居世界第七位。南北兩端直線距離約3214公裏,東西兩端直線距離約為2933公裏,大陸及各島嶼的海岸線總長為7516.6公裏。首都新德裏,位於印度西北部。新德裏時間與北京時間相差2.5小時。
2.戰略地位
印度三分之二的國土位於印度半島,是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海陸交通樞紐,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從亞歐大陸、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全局來看,印度處於亞歐大陸東南外緣“弧形地帶”的中央部分,地處東南亞地區和中東地區之間,扼東南亞到中東陸上交通要衝,控製著素有“海上生命線”之稱的印度洋戰略要道,是東亞、大洋洲、太平洋地區和非洲、歐洲、大西洋地區之間國際航空及海運的咽喉地帶。因此印度曆來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競相爭奪的重要地區,曾經也是前蘇聯和美國爭奪的一個重點地區。
3.行政區劃
印度實行聯邦製,在中央政府下設邦和中央直轄區;在邦下設專區,專區下設立縣,縣下設發展區,區下設村。目前,全印劃分為28個邦(包括有爭議的查謨與克什米爾和阿魯納查爾等兩個邦)和5個中央直轄區。主要邦有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爾邦、那加蘭邦、特裏普拉邦、比哈爾邦、喜馬偕爾邦、北方邦、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德裏邦、果阿邦、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拉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納杜邦、中央邦、安得拉邦、奧裏薩邦、西孟加拉邦等。
二、氣候與資源
1.地形與氣候
印度北靠喜馬拉雅山脈,一係列崇山峻嶺將其與亞洲其他部分隔開,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印度次大陸”。但是,印度地形差異較大,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大區域: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側,印度北部由喀喇昆侖山係和喜馬拉雅山係構成的新月形高山地區;位於印度中部,西起印度與巴基斯坦交界處,東至西孟加拉邦的恒河河口的印度大平原地區;位於印度南部,以德幹高原為主體的高原地區及位於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島嶼區。
印度氣候複雜多樣。西北部山地屬高山地氣候,恒河流域屬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半島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此外,印度大部分地區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6月為熱季,7~9月為雨季,10月至次年2月為涼季。
印度各地降水量存在極大差異。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80%,涼季降水較少,熱季幾乎沒有降水。各地年降水量差別很大:以東北地區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梅加拉亞邦、特裏普拉邦和曼尼普爾中央直轄區等降水最多,年均降水量在4000毫米以上,乞拉朋齊地區更多達10824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卡納塔克塌西部和喀拉拉邦等西部沿海地區,也屬多雨地區,年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北方邦東部、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奧裏薩邦、中央邦東部等恒河下遊流域,降水量較多,年均降水量達1700毫米。包括印控克什米爾、喜馬偕爾邦、北方邦西北部等在內的印度西北部地區,冬季嚴寒多霧,降水以降雪形式為主,年均降水量可達1500毫米。包括古吉拉特邦、中央邦西部、安得拉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中部、卡納塔克邦東部等半島中部腹心地帶,年均降水量為850毫米,屬半幹旱地區。包括拉賈斯坦邦東北部、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北方邦西部等恒河上遊地區,年降水量為600毫米。包括安得拉邦東部、泰米爾納杜邦東部等東南沿海地區,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但主要集中在11~12月。位於拉賈斯坦邦中部和西部的塔爾沙漠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西部地區僅有10~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