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新區相關概念與內涵
(一)相關概念研究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最早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斯坦福大學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個高新區,後來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矽穀,成為世界高新區的最典型代表。20世紀60-70年代,英國劍橋科學園和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城相繼興建,這標誌著高新區開始從美國向歐洲擴散。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掀起了興建高新區的熱潮,我國也從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設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9年底開始建立國家大學科技園區試點。
由於高新區是一個實踐的產物,隨著高新區的不斷湧現和發展,對高新區的概念、特征、發展模式等的認識逐步深入。但是對高新區的叫法卻隨著各國國情和各地習俗而不一而足,如美國叫“大學研究園”(University Related Research Park)或“研究園”(Research Park),英國叫“科學(公)園”(Science Park),法國叫“技術區”(Techno pole),德國叫“技術生產區”(Technologic Fabric),日本叫“技術園”(Techno park)等。這些名詞在20世紀80年代末傳到中國後一般叫“科技園區”(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或者科技工業園(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後來又發展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園”、“科學公園”、“高新技術開發區”等。
我國大多數學者都把高新區與其他園區的概念區分開來。吳季鬆(1996)[吳季鬆.科技工業園的今天與明天.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評價,1996(1):60-63.]指出“科技工業園一般是指依托一所名牌大學或科研結構,在一個技術園林似的區域內,創造一定的條件,吸引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興辦高技術產業,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變成產品給用戶。”他認為科學園是比較通用的名稱,而高新區是科技工業園在我國的一種特殊叫法。因為“科學園”沒有完全反映出工業園的特性,給人以“科學研究園”的感覺。“技術區”又同於“經濟技術區”,隻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合適的稱呼。
胡石明(2000)[胡石明.產學研一體化的永恒課題——大學科技園的理論與實踐.湖湘論壇,2000(01):52-54.]把科技園區定義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高新技術企業為龍頭,產、學、研一體化之路,在一定區域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組織。”他指出“從高新區向科技園區轉化,將成為我國各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次戰略性轉移”,從此可以看出他把高新區等同於科技工業園而並不等同於我國的科技園區。
顧海(2000)[顧海.高新技術產業論.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特征和集群的概念認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一種以知識和技術密集為依托,以開發高新技術和開拓新興產業為目標,促進科研、教育與生產相結合,推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基地。根據功能、結構和特點的不同,高新區又被稱為‘科技工業園’、‘技術公園’、‘科學城’、‘技術城’、‘高技術帶’及‘矽穀’和‘矽島’等”。
勾瑞波和陳三奇(2002)[勾瑞波,陳三奇.淺析大學科技園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關係——從大學科技園及其相關概念談起.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5):68-71.]認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是科技與經濟密切結合,是有利於加速成果轉強化技術創新的示範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深化改革的實驗區,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輻射源,是培育和造就高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也是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城區。兩個概念密切聯係,具有“交融性”,但也因為依托對象不同而在有些時候“相互轉化”。
田雪(2006)[田雪.科技園區創新平台構建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在她的《科技園區創新平台構建研究》一書中在界定科技園區概念時直接引用國家科技部的關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定義。由此可以看出她把科技園區等同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實際研究中也是主要以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展開的。
黃親國教授(2006)[黃親國.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在《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研究》一書中認為,“科技園區是一個科技—工業的綜合體,涵蓋了各種類型的高技術園區,是以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為主要功能的園區,它既包括以研究開發為主的科學園,也包括以產業化為主的科技工業園。在我國,由於開發主體的不同,曾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科技園區,如由國家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由各省、市政府批準建立的省市級高新區,由民營企業主導創辦的民營高新區和由大學主導創辦的大學科技園區等,這些都應屬於科技園區的範疇。”他認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出現的第一種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可界定在政府政策的直接扶持下,以政府為辦園主體,依托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以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輻射和帶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基本宗旨的科技工業園區。”
(二)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盡管國內外對“高新區”給出了不同的稱呼和定義,但反映的都是性質相似的事物,隻是這些稱呼針對各國國情或是“高新區”產生和發展方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不同稱呼在功能定位、創辦者、占地麵積、政府作用、獲利能力等方麵存在著細微差別。本研究認為不同概念和稱呼之間本質相似,但有著一些差異,有些時候可以共用,有些時候又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高新區”可以與“科技園區”、“高新產業帶”、“高新產業開發區”等同,但不同於“大學科技園”等。有些時候可以共用,但有些情況下卻不能共用。如談到“矽穀”,它既是由斯坦福大學發起的依托大學科研資源的“大學研究園”或“大學科學園”,也是美國一個典型的“高新區”、“科技城”或“科技工業園”;西安高新區既是國家級“高新區”,也是一個“科技工業園”、“科學園”或是“科學城”,但是由於它是政府主導的,並非是大學擁有或發起的,因此,稱為“大學科技園”則有些欠妥。“高新產業帶”和“高新產業開發區”是政府主導的實施特殊政策的特定區域。高技術產業帶,是指自發或半自發形成的高技術產業及科研機構的大規模集結地,是具有較廣地域和高技術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的全部功能,集科研、服務、銷售機構於一體的地帶,它可能是一個較大規模的科學園區與其周圍高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大學組成的集合體,也可能是若幹科學工業園共同組合的集合體。由此可見,“高新產業帶”的範圍要比“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大,可能包括一個或幾個鄰近的不同級別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聯係這些區域的一定地段內的相關區域,如“關中高新產業帶”包括“西安高新開發區”、“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寶雞高新技術開發區”及鹹陽、渭南等多個開發區。
總之,高新區反映了新經濟下的一種以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核心,在政府的政策指導和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具有知識溢出、技術擴散、學習創新、產業集聚等經濟和社會效應,由眾多相互關聯的企業組織、相關服務機構,以及相關環境組成的一種組織形態。
二、高新區發展的理論基礎
隨著高新區建設和發展的深入,圍繞技術、產業、園區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形成了一係列理論研究成果,為園區引領區域整體、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現將與高新區帶動區域發展較為相關的理論介紹如下。
(一)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最早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他的著作《經濟空間:理論的應用》和《略論發展極的概念》中提出,增長極理論一開始隻是重點關注和考慮部門之間的關係,區域之間的關係隻是處於一個邊緣的位置上。把區域和空間聯係納入考察範圍的是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和拉塞。他們認為,區域經濟增長在空間上不是均勻分布的,往往是某一點或幾個點發展最快,這些高速增長的點即是所謂的增長極。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通常在整個區域中發揮支配作用的城市或大型工業基地。增長極首先通過自身的率先和快速發展,進而發揮乘數效應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部門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的整體發展。增長極理論的提出為區域間、區域內不同產業、不同聚集區的率先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是非均衡理論在區域發展中的深化。增長極理論出現後,成為許多國家實施發展戰略的一種理論依據和區域規劃的構想框架,現實生活中,高新區作為科技要素和資源的集聚體,事實上構成了區域發展中的一個特殊增長極,並實現了率先發展。當高新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增長的刺激會在空間上遵循中心地等級模式進行擴散,進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這也是我們分析和研究高新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時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當然,從總體上說,該理論是以發達的市場經濟體製為背景的。由於各國、各地區在經濟社會體製和發展階段等方麵客觀上存在著差異,增長極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它應用於高新區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其適宜性和限製性。
(二)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理論
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岡納·繆爾達爾(G·Myrdal)[岡納·繆爾達爾是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瑞典學派的領袖人物之一,新製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發展經濟學的主要先驅。]和赫爾希曼(A·O·Hirschman)[赫爾希曼,美國經濟學家,1958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不平衡增長”(Unbalanced Growth)理論。],他們用兩個相對立的效應概括了增長極與周邊地區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擴散效應或滲透效應概括和表達是所有那些導致發展刺激向空間擴散的機製。它對相鄰區域形成積極的推動,把發展的刺激在空間上向外擴散;相反,回流效應或極化效應包括所有這樣一些效應,即積極的發展刺激本身對它周邊地區施加了消極的影響,如繁榮區域吸引了停滯區域高技能的勞動力,削弱了創新潛力,破壞了周邊地區環境或者是競爭加劇,對停滯區域形成衝擊等。
在一個區域經濟體係中,發展的進程是趨向均衡還是極化,取決於擴散效應占優勢還是回流效應占優勢。赫爾希曼對此持樂觀看法,認為長期看是趨向均衡;繆爾達爾則持悲觀看法,認為極化效應是主導發展趨向,在市場經濟體製中自由市場力量的作用使經濟向區域不均衡方向發展是一個內在的趨勢,因此,政府的幹預必不可少。高新區作為一個特殊的區域經濟體係,最典型的作用是起到創新的擴散效應,對區域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
(三)溢出效應理論
溢出效應理論重點研究增長極擴散效應中的技術和人力資本溢出問題,探討技術和人力資本溢出對增長極與周邊地區經濟關係的影響。對溢出效應的研究,最早始於阿羅,他用外部性解釋了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之後又出現了知識溢出效應(羅默),認為知識不同於普通商品之處在於知識具有溢出效應,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盧卡斯),可以解釋為向他人學習或相互學習,一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對他周圍會產生更多的有利影響;技術溢出效應(科高),指一項技術通過模仿、傳播和競爭對社會產生外部經濟。從溢出效應的理論本質看,為各地紛紛發展高新區現象提供理論解釋和依據。高新區作為一個複雜的綜合性創新實體,除創造直接的技術成果外,圍繞其開發建設及發展的一係列活動如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基礎配套等都將對高新區之外的區域帶來影響和收益,通過溢出效應促進外部經濟增長。
(四)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為產業聯係理論或投入產出理論,最初由裏昂惕夫提出,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係。產業關聯效應是一個產業的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麵的變化對其他相關產業部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可以分為前向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活動能通過削減下遊產業的投入成本而促進下遊產業的發展,或客觀上造成產業間結構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頸問題的解決有利可圈;後向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發展會對各種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從而刺激相關投入品產業的發展;環向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發展會引起它周圍的一係列變化,如促進專業服務人員培訓及建築業、服務業發展等。總之,產業關聯帶動作用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功能,為高新區促進移入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高新區一般都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區,可以借鑒產業關聯效應的理論和實踐,將高新區作為區域產業的高梯度區位,一方麵探索高新區與區域內其他相關產業聯係的路徑和模式,促進移入區域經濟發展,另一方麵加強與區域外部空間的對接,提升區域在整體產業鏈條上的位次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