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導致這次大危機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生產過剩——布倫納如是說

我們知道經濟的可持續穩定,需要一個堅定的錨,這個錨就是生產,其他的如福利、分配、消費,都應與之相匹配,不然就會出現問題。從這點來看,生產率的下降,才是問題的關鍵。

關於生產率的下降這一點,我們可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羅伯特“布倫納(RobertBrenner)那裏得到印證。在2009年,他與韓國慶尚國立大學晉州分校的經濟學教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丁聖鎮的對話中,對近期的經濟危機給出的解釋是:“導致眼下危機的根源在於發達經濟體經濟活力的下降。”

他所給出的數據是:從1980年到2000年,在這20年間,勞動生產率(GDP/每小時)雖然以年均1.4%的速度增加(1999-2000年達到了1.5%)。但這個速度差不多隻是1948年到1969年這一時期生產率平均增速2.65%的一半,也隻是從1890年到1980年差不多90多年間2.3%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60%左右。

他的另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是,利潤率深層地、持續地下滑。在他的《全球生產能力過剩與1973年以來的美國經濟史》一文中,他給出如下數據:2001年製造業部門的利潤率下降了21.3%,比它在1997年利潤率達到頂峰時的水平下降了1/3還要多。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希勒教授所掌握到的數據亦顯示,1994-1999年,在以股票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迅猛上漲的同時,美國企業的利潤增長卻不到60%。

那麼,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力為什麼會持續地下降呢?我想,根本原因就在於創新的停滯。

創新的停滯才是關鍵

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所謂的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中去。而引入這種“新組合”的目的就是獲得潛在的利潤,即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正是創新的停滯,導致了布倫納所指的勞動生產率,特別是企業利潤率的持續下滑。

現在的問題是,創新為什麼會停滯呢?熊彼特曾有過非常精彩的論述,早在1942年,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andDemocracy)一書裏,就資本主義的未來,他發現了這樣一個潛在的問題:由於資本主義在收入增長方麵如此成功,它能夠支撐大量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而這些擁有大量閑暇時間的知識分子,很熱衷於批判資本主義體係,並竭力推行包括福利製度等在內的,旨在於增強政府官僚在經濟中的作用的措施。這些措施無疑將會減弱創新的動力。

也正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當前所經曆的這場危機,從表征來看像是一場馬克思式的危機,但從實質而言,它就是一場典型的熊彼特式危機——這既是一場熊彼特所指稱的創新停滯的危機,更是一場他所指稱的資本主義的危機——包括福利製度在內的幹預措施減少了創新的動力,進而使得創新陷入停滯。喬治“吉爾德(GeorgeGilder)就曾明確地指出,創新和研究的減少,必然會引起生產率的下降,如此一來的必然結果是勞動生產率和企業利潤率的長期下降並難以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