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過一次馬拉鬆式的談判。
1942年7月10日,周懋臣在重慶病逝。7月17日,張治中代表蔣介石前去吊唁時。並於當天電告在延安,主張同蔣談些“解決問題的意見”。
周將情況電告延安中共中央,並提出兩個辦法供選擇:一以林彪為代表,到西安見蔣一談;二是要求蔣帶周到西安,再由周飛延安,偕一人(林彪或其他負責人)到西安見蔣。不過,他估計前一辦法可行。
中共中央於8月17日回電周,同意他提出的辦法。
但是,兩天後,說“依目前局勢,我似應見蔣”,並說關於他見蔣的問題,中央尚未作最後決定。
他於8月29日、9月3日先後致電周說,“依目前國際國內大局,我去見蔣有益無害”。“趁此國際局勢有利機會及蔣約見機會,我去見蔣,將國共根本關係加以改善,這種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極大利益,哪怕具體問題一個也不解決也是值得的”。“林彪準備在蔣電約後即動身去,我則在林去後再定去西安的日期”。從這個“哪怕具體問題一個也不解決也是值得的”。
經過幾番函電往還,隻派出因平型關大捷而聞名於世的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做代表。
9月14日,林彪從延安動身前往西安。時因連日大雨導致山洪暴發,路斷難行,待林彪趕到西安時,蔣介石已返回重慶了。征得蔣介石同意後,林彪一行於9月29日離開西安,乘車經寶雞、廣元、成都、簡陽、資中、內江等地,於10月7日晚風塵仆仆抵達重慶。
當晚,林彪隨周、董必武住城內曾家岩“周公館”,林彪的其他隨行人員住郊外紅岩嘴辦事處。
嚴格說來,這次重慶談判的雙方,中共方麵是林彪,而國民黨方麵並不是蔣介石。因為林彪的身份隻是昔日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的一個學生和今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麾下的一個師長,身份地位太不相稱。
10月13日,林彪由張治中陪同會見了蔣介石。
國民黨方麵,張治中顯然也是一切都得聽蔣介石的。
斷斷續續談到1943年1月,因雙方分歧太大,中共方麵作了一些讓步,最後形成4條意見,大意是:黨的問題,中共在抗戰建國綱領下取得合法地位,並實行三民主義,中央(即國民黨)亦可在中共地區辦黨、辦報;軍隊問題,中共掌握的軍隊希望編4軍12師,按中央軍隊待遇;陝北邊區改為行政區,其他各區另行改組,實行中央法令;中共軍隊的對日作戰區域,原則上接受中央開往黃河以北的規定,但現在隻做準備,戰事完畢,保證立即實施。
作為蔣介石身邊的侍從室二處第六組(情報組)組長唐縱,在1943年1月2日的日記中對中共這4條的評價是:“按中共意圖,仍欲擴軍,並取得合法地位,以便在社會上之活動。”這應該代表了當時一般國民黨高層領導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