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沒有貨幣的時代,人們是如何交易的?(1 / 2)

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用現金和各種信用卡的消費方式,幾乎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可以毫不費力地用貨幣購得。這一切在我們看來都再自然不過了。然而,不知你是否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沒有貨幣的時代,人們是如何交易的?”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問題:開啟這扇了解貨幣的大門,為您逐步解讀貨幣的密碼,揭示貨幣背後的故事。

用貨幣交換絕非自古而然,貨幣的出現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見證了人類成長的足跡,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原始社會早期,人類的生存能力十分薄弱,為了生存下去,人們隻能以氏族部落為單位,過著群居的生活,依靠集體的力量捕食和抵禦自然災害。那時生產力極度低下,勞動工具十分簡陋,隻能依靠集體勞動獲得有限的生活資料,由氏族部落首領平均分配給全體成員,勉強維持生命。在這種生活資料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沒有可以交換的東西,當然也就沒有對貨幣的需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存能力提高,人們在滿足自身生活必需之外,有了剩餘產品,這就產生了交換的需要。比如,甲部落擅長捕獵,每天都有剩餘的肉食,但是比較缺少水果,而乙部落精於采摘,每天都有多餘的水果,又不能存放,隨著兩個部落的剩餘產品越來越多時,兩個部落自然會想到互通有無,用水果和肉食交換。這就是最原始的交易。最初是部落之間通過各自的氏族首長來進行交換,而且所交換的東西是公共財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勞動生產率有了明顯提高,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個人之間的交換越來越占優勢,逐步取代了公共物品的交換。交換的物品,就是商品,而且參與交換的商品也越來越多了。此時,為了方便交易,人們約定了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來交換,這就產生了集市。《易經 .係辭下》中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它生動地描述了當時人們交換的場景,傳說炎帝神農教人們種田和養殖後,人們的生活逐漸好起來,出現了剩餘產品和社會分工,有的種五穀,有的狩獵,有的捕魚,有的製陶。有一天,炎帝問大家,還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有位長者說,現在生活好多了,就是有些單調,有肉沒魚,有飯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換些東西就好了。於是炎帝讓大家把多餘的東西拿出來交易,時間定在每天太陽當頂時,由此形成集市。不用自己生產某種東西,而是通過交換各取所需,生活從此變得豐富多彩,這就是市場交易這個偉大發明的神奇力量!

物物交換雖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困難也很多,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首先,物物交換中價值計算過於複雜。交易中,一種商品可以和多種商品交換,比如一隻羊,可以換四十斤米或五張獸皮、六把斧頭、一枚美麗的貝殼,也可以換半塊拳頭大小的鐵;而一張獸皮,又是和五分之一隻羊、八斤米或一把半斧頭等價。商品價值的計算和比較,在物與物的直接交換中是多麼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