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論(1)(1 / 3)

第一節 國內外研究狀況

近年來,民族問題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如何更好、更快地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目前能夠搜集和查閱到的資料顯示,已經有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從經濟史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對回族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這為本書從經濟思想的角度探討回族經濟問題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一、國內的研究狀況

從研究視角來看,國內目前還沒有人對回族經濟思想進行過係統而具體的持續研究,因此還未見這方麵的專著麵世,但是我們可以從有關回族的形成曆程、經濟發展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成果中發現豐富的經濟思想內容,這些既有文獻亟待加以係統整理和深入挖掘。筆者出於研究的需要,從本書的研究角度出發,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麵對已有成果進行了梳理和取舍:一是回族經濟史的相關研究,包括通史和地方史的相關著作,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回族經濟思想形成的政治和經濟背景資料。二是有關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的研究,這部分資料重點探討了回族二元文化的內涵、特征以及中國回族伊斯蘭文化的屬性,有助於我們研究回族經濟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三是對中國回族伊斯蘭教派與門宦製度的寺院經濟進行的研究,這部分材料有助於我們從寺院經濟角度探討回族經濟思想。四是從伊斯蘭教與回族經濟關係的角度展開的研究,這些研究既有對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內容的闡述,又包含運用現代經濟學理論和工具對伊斯蘭經濟思想進行的專項分析,它們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料和理論分析基礎。

(一)從回族經濟史角度展開的研究

經濟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隻有在研究一個民族經濟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對該民族上層領域的許多現象進行唯物主義說明,經濟問題是回族學研究的重要分支,受伊斯蘭重商思想的影響,回族向來以善於經商著稱,所以有關商業經濟的研究就成為回族經濟史研究中最早開拓的領域。比如賴存理先生的《回族商業史》(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該書對唐、宋、元、明、清及民國以來回族商業活動的特點及發展曆程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是第一本探討回族經濟史的專門性著作。1992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賴存理的《中國回族社會經濟》,書中從曆史與現實互相對應的角度分別進行了論述,對回族的社會經濟特征與漢族作了比較研究,這兩本書是回族經濟史研究的開拓性著作。其他較有代表性的論著還包括楊誌玖先生對元代回族經濟問題的研究,比如探討土地來源和農業經濟的《元史三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元代回族史稿》(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除了經濟專著以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相繼出版了一批介紹各地回族基本狀況的研究成果,這些論著都或多或少地述及到經濟問題,有關經濟思想的內容也散見其中。如《湖南回族》(馬亮生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雲南回族史》(楊兆鈞主編,雲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吉林回族》(馬鴻超、田誌和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天津回族誌》(天津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史誌編輯辦公室編,1990年)、《湖北回族》(答振益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新疆回族伊斯蘭教史略》(譚吳鐵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甘肅回族史》(馬通著,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呼和浩特回族史》(編委會編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遼寧回族史略》(宋國強、薑相順主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4年)、《陝西回族史》(馮福寬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廣西回族曆史與文化》(馬明龍著,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等。研究當代回族經濟發展問題的代表性成果有馬壽千、趙宏慶的《當代回族經濟掠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和宋誌斌、張同基的《一個回族村的當代變遷》(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下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僅列出年份)。

在研究回族問題的通史性著作中,一般都設專章對回族經濟進行了係統整理和研究。如邱樹森主編的《中國回族史》(1996年)闡述了回族自唐至民國1300餘年來在農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麵的經濟發展狀況,對本書有重要參考價值。白壽彝主編的《中國回回民族史》(中華書局,2003年)一書不但對回族來源、形成和發展的曆史做了係統論述,還分別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角度對回族進行了專題研究,內容翔實可靠,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後都列出了參考資料舉要,為我們提供了尋找一手材料的路徑。

有關回族經濟史的論文資料包括穆寶修的《元代回回人的農業》(《寧夏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鄭勉之《近代江蘇回族經濟概貌》(《寧夏社會科學》,1985年第4期)、孫滔《封建社會回族經濟初探》(《寧夏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張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經濟結構初探》(《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湯開建《元代賽典赤家族對雲南地區的開發和經營》(《甘肅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還有馬維良的《雲南回族馬幫的對外貿易》(《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王伏平的《民國時期的西北地區回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馬麗娟的《近代雲南回民對外貿易活動研究》(《雲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韓毅的《唐宋時期回族先民對西北商業經濟的開發與貢獻》(《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答振益的《民國時期回族農業經濟概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等,這些文章鉤沉史跡,述論精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二)有關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楊懷中、餘振貴主編的《伊斯蘭與中國文化》(1995年)是一部研究中國伊斯蘭文化的扛鼎之作,該書內容詳盡,係統探索了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並指出回族一開始就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它是伊斯蘭文化的載體,曆史讓它擔負著向東方傳播伊斯蘭文化的實名,是它把先進的伊斯蘭文化傳入中國。李健彪的《回族與伊斯蘭文化》(2000年)一書以嚴謹治學的態度,對回族史和伊斯蘭文化進行了多方麵、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和研究。朱崇禮主編的《伊斯蘭文化論集》(2001年)是第三屆西安伊斯蘭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共收錄論文40篇,這些文章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反映了當代伊斯蘭學術領域的動態和水平。丁明仁在《伊斯蘭文化在中國》(2003年)一書中闡述了伊斯蘭教如何傳入中國以及伊斯蘭文化如何在中國傳播,並重點介紹了中國穆斯林的語言文字、建築風格、精神生活、服飾、飲食文化、工藝美術、音樂舞蹈藝術、體育活動等內容。張宗奇的《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整合》(2006年)則第一次從曆史學、宗教學、民俗學和文學的角度,較為清晰地闡明了中國伊斯蘭文化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這兩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體係於中國本土上,在中國社會,曆史和文化的大環境中相整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