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後記(1 / 1)

1946年我離家到省城求學時,弟妹年幼。父親無意要我擔負起長子的責任幫助營生,他勉勵我男兒當有四方之誌。

其時,內戰方起。我被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迷住了,無心學習數理化。他氣勢磅礴,把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道展示在你麵前。邏輯嚴密,其理顯而易見,其文如詩。令人心醉神迷,使人佩服。我拍案肯定他的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一代青年拜倒他的腳下。

他寫道:“隻有在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情況下,社會進化才不再是政治革命。而在這以前,在每次社會改造的前夜,社會科學的結論總是:不是戰鬥,就是死亡。”這難道不是真理?我決心參與消滅私有製的無產階級革命,拿起武器,“不是戰鬥,就是死亡”。當時我高中二年級。

1947年被我所要推翻的政府逮捕。1950年被我傾心相許的革命政權逮捕。在半個世紀的闖蕩中,曆經黨、政、苦役犯、工(十二年)、農(八年)、兵、學、商,留下了武工隊特派員、縣長、中學校長、八級工、建築工地掌墨師等經曆。

梁武帝皈依佛法,人稱“佛心天子”。達摩到來,武帝問:朕建寺養僧,有何功德?達摩回答:並無功德。因為武帝為功德而行善,其心可鄙,豈能成佛。我自問並無私欲,不能成“佛”反受其殃,不知達摩又有何說。

青少年時期認定崇高理想,篤學力行而曆遭險凶的履曆,決定了我一定會認真反思,並切實地問究竟。憑我的理性基礎和實踐基礎,我要從是非的起點勞動與價值說起。

雇傭勞動和資本的關係是彼此是對方價值的實現者關係。

階級的實體是構成階級的個人的有用性――價值,階級差別的實質是價值差別。就一個階級與另一個階級的區別這一點來說,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一個階級,而是作為有用性不同的群體出現的。

人的有用性表現為生活的起點:勞動。勞動以它的產品表現為價值。個人生活境況是他勞動與價值的寫照;個人對勞動與價值的觀點是他的人生觀;人們對價值追求的意欲,築成個人精神。人間,其實是一個精神的戰場,真正的敵人是對勞動與價值的誤解。勞動與價值是生活的內容,它的真像能促進人們增進自身價值,化積怨和仇恨為互助、博愛、和平。勞動與價值的鏡子,一旦普照大地,勞動力迄今認為是使自己處於貧困境遇的那些誤解將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