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類不平等的起源(1 / 3)

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的序言中,引用了戴爾菲城神廟碑銘上的那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他認為,這句箴言的意義比倫理學家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於“人類自我完善化的能力”的知識。他一開始思考這一問題便陷入迷茫,於是遁入森林中去深思默想,從追思原始人開始,認識人本身。他說:“如果我們不從認識人類本身開始,怎麼能夠認識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源呢?”他先認為不平等的產生是隨著私有製而來的,爾後他發現:“人與動物相較有一種特長,即具有趨向完善和往前發展的能力”,“我們不可能撇開勞動去設想新生的私有觀念”,“隻有勞動才能給予耕種者對於他所耕種的土地的出產物的權利”。最後,得出結論道:“由於人類謀生能力的發展和人類智能的進步,不平等才獲得了它的力量並成長起來”。

他這樣描寫最初的不平等:“首先建造住所的,似乎都是些最強悍的人……聯係日多,人們習慣於聚集在小屋前麵或大樹周圍,歌唱或舞蹈……於是公眾的重視具有一種價值。最善於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靈巧的人和最有口才的人,成了最受尊重的人。這就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這時的不平等是表現在人們之間生活才能的直接關係上。“強壯的人做的工作較多,靈活的人可以從自己的勞作中獲得較多的利益,聰明的人找到了一些縮短勞動時間的方法”。這時的不平等是由於勞動能力本身的發展。不平等,不知不覺地隨著人們之間勞動效用的不同與日俱增地展開了。不平等就不再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生活能力的直接關係,而是表現為勞作中獲得利益多少的人們之間物的關係,亦即私有財產多少的社會關係了。

要認識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需從考察人的“趨向完善生活和往前發展的能力”開始。這種能力就是人類得以謀生的手段:勞動才能。我們不可能撇開勞動才能去設想私有觀念,私有製是勞動的天然私人性質的產物。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就是享用自己的勞動果實,在勞動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果實(私有財產)的地方,勞動有什麼用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者對他的勞動果實的私有權是勞動的動因。“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傳統意識,是勞動的天然私人性質決定的,是勞動者的自然權利。集體協作勞動的生產方式,也是因為它比個人勞動更有利於獲得勞動果實,才成其為必要,而以其中的每一個勞動者能獲得自己勞動的份額為基礎。自然界天然是公眾的,而人索取自然物的方式卻有優劣之分,自由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優者富、弱者貧。

人人具有趨向完善和往前發展的意願,而趨向完善和往前發展的能力卻不一樣。“你要認識你自己”什麼?認識你的有用性――你的價值。你的價值表現為你往前發展的勞動才能,你的價值決定著你的生活完善化和社會地位。

如果我們不敢揭示它,不從認識勞動才能決定著生活完善化水平和往前發展的程度,不從認識這個根由開始,怎麼能夠認識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呢?

第一節 勞動的本象

一、勞動的動力

人類最原始的感情乃是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進而發展為追求生活完善化,這是勞動的唯一動力。“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學而俱欲者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勞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決定性因素,人類因勞動而維持了生命,人類社會因勞動而進步。人本質上是個勞動者,人都要作為勞動者來表現自己。

人的生命力首先表現為謀生活動,謀生活動表現為作為謀生手段的勞動。

二、勞動的要素

勞動本身有四個基本要素:勞動目的、怎樣勞動(勞動的方式方法)、勞動力、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勞動本身的目的是,把頭腦決定要做的事情(觀念形態價值)體現(生產)出來。因而勞動過程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過程――先有抽象價值的創造(形成觀念形態價值,然後把抽象價值生產出來的過程――生產是勞動的末端。

勞動過程是頭腦支配勞動力怎樣勞動的過程,產品是過程的結果。勞動表現為對勞動力的使用和消費。

勞動力是人本身的勞動工具。頭腦決定要做的事首先使用自身的勞動力,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工的情況下使用客體勞動力――使用職業勞動力(工人,把它生產出來。

以社會的需要為一方,資本是社會的生產工具;腦力勞動者是資本的第一工具;勞動力是資本的第二工具;勞動產品工具,是勞動力的工具――資本的第三工具。

三、工具的屬性

工具的天職是體現使用者意欲、目的的手段。意欲、目的缺少工具來體現,如同並不存在。反之,工具缺乏使用,缺乏意欲、目的的支配,工具的存在沒有意義。因為使用者的需要,工具的存在才是人們所見的一般。從而,是需要決定工具,而不是相反。工具的使用價值決定於使用者。工具的素質和數量、工具的命運決定於需要,這僅僅是一個與工具有關的問題,而非工具的性質問題。很明顯,工具的性質必然決定於它存在的原因――它能滿足使用者的需要,並具有百依百順體現使用者支配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