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費裏斯效應(1 / 1)

早在2003年,當時我正在教授一門“從創意到市場”的課程,一個打扮得不像是學生的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常常頭戴摩托車頭盔,穿著緊身的皮衣皮褲。他通常會在別的學生都就座後才走進教室,然後環顧四周,選擇一個他認為最舒服的位子坐下來聽課。他偶爾會點點頭,或用深邃的目光瞄著我和我的搭檔安德魯,而我們就站在教室的前排講授課程。我有一個感覺:他一定把我們講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戰略都記了下來,並仔細品味。

每堂課結束後,學生們都圍攏過來,急著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蒂姆·費裏斯(Tim Ferriss)卻從不在這方麵浪費時間。

“我們出去喝一杯。” 蒂姆提議,“我想聊點別的。”

起初我拒絕了,但他執意邀請。他想搞明白我是怎樣成為一個老板,還讓數以千計與我素不相識的人為我工作。最終我妥協了,多少是因為招架不住他的喋喋不休,我就同他一起出去喝了幾杯。蒂姆是我見過的最執拗的人。他刨根問底地問我是怎麼做的,如何才能把我的經驗和他的生意結合起來。我知道蒂姆是做膳食補充劑的,他和許多企業家一樣通過成立公司來生產和經營產品。現在他想借用我的辦法,即授權他人生產和經營自己的產品,而自己退居幕後收取特許權使用費。

後來蒂姆開始環球旅行,並定期打電話來向我谘詢怎樣把萎靡不振的公司轉變成活力四射的賺錢機器。2005年的一天,正在阿根廷學習探戈的蒂姆打電話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書,請我讀一讀已經完成的部分。

蒂姆的書最後取名為《每周工作4小時》(The 4-Hour Workweek)。這本書很快就爬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單榜首的位置。蒂姆從課堂上汲取的知識幫助他形成了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書中,他提出了“生活設計”的概念,並把自己描述成“新貴”——那些擺脫了激烈競爭,成功找到出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

教書一直是我在產品開發之餘的副業。但在蒂姆的書出版幾個月後,來報名參加課程的學員急劇增加起來。“喔!”有一天我回家和妻子說,“我們還真要全心投入到這件事上來了。”

由於“費裏斯效應”,學生的數量一直在上升。我現在的學生來自30多個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哥斯達黎加、智利、挪威、冰島、新加坡和加拿大;我教授的方法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功案例。

我的學生一直渴望了解《每周工作4小時》中沒有提到的內容,即我在課堂上和本書中將要講的東西。在過去30年裏,我的生活就是把創意“出租”給大公司。我做的事情和操作方式都很簡單,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無論如何,現在因為提倡“開放式創新”(不論教育背景和出身,每個人都可以創意),實現這一過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容易。

我妻子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傳授我的策略,引領他人不斷創新,成為自己的老板。我把自己的教學材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來,無論你是從我這裏找到成功之途,還是無師自通,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設計自己未來的生活。

雖然蒂姆是受了我的啟蒙,但他後來又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我走向成功。

蒂姆,下次來我的家鄉,我請客,大家一起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