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來了,中國的經濟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企業如何應對危機,是當前各界人士所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也是我寫《“金融風暴”與企業的戰略選擇》一書的初衷。在本書中,首先從技術創新與經濟關係的角度出發,簡要地對比了1929年的“大危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此次美國“金融風暴”的共同特性。筆者的結論是,從長期看,一國的經濟增長取決於技術創新能力,否則遲早會引發經濟泡沫。因此,未來全球經濟的複蘇主要依賴各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目前我國少數企業處於困境的原因,不僅有外部“金融風暴”衝擊的影響,還有企業自身的因素。回顧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曆程,我們的企業家主要是利用早期的市場空白、廉價勞動力和較低彙率等外部條件,通過不斷擴張規模實現自己的發展,使企業長期以來形成了依靠出口和國內市場低價競爭的賺錢方式。相應地,中國企業家的思維特征主要是冒險性思維、模仿性思維和擴張性思維。30多年來,中國的企業家很了不起,許多人從小幹起,不怕風險,成為今天社會矚目的精英群體,這個精神還要繼續發揚。但是,長期一味地模仿外來的技術和產品並一哄而上的結果,導致了隻能生產大量低檔的或同質性的產品。在此條件下,企業隻好依賴市場低價競爭賺取利潤,最終使大部分企業負債過重,積累不多,這也是中國的產業目前處於世界經濟產業鏈條底部的根本性原因。今天,沿海地區的貼牌企業、技術含量低的企業的倒閉,啟示著中國企業已經到了改變自身經營思維模式的時候了。企業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實現自我調整,從模仿思維轉向創新思維,這也是本書的核心主題。
就全書的結構而言,我們首先分析了此次“金融風暴”與當前和未來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關係,特別是專門分析了中國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以及對各個行業的影響,目的是和企業界人士共同思考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走向。
在此基礎上,我們從企業發展的短期和長期兩個視角對企業的戰略選擇做出詳細的經濟學分析。所謂的長期是指其企業可以調整自己所有的生產要素的時段,如增減廠房、設備等,而短期則隻能調整部分生產要素的時段,如隻能限於增減員工等生產要素。
從短期的意識上說,企業可以在不過多改變現有的狀況下,采取一些經營技巧策略來應對當前的“金融風暴”。本書利用現代經濟學知識,結合當前國內企業的一些經驗,歸納了12種應對“金融風暴”的策略技巧,包括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延伸企業產業鏈等。同時附列了一批真實的案例,供廣大的讀者參考。
從長期看,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新。對於一個企業而言,當缺少技術創新能力的時候,自身的發展隻能依賴於傳統行業的規模擴張,其結果不言而喻,產能過剩,價格下滑,最後引發企業收益日漸萎縮。從廣義上說,創新實際上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它包括五方麵:①引進新產品;②引用新工藝即新的生產方法;③開辟新市場;④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⑤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這幾個“新”才是企業實現利潤長期增長的可靠途徑。
因此,我們今天的企業不僅要以技巧、策略來應對暫時的危機,還要顧全長遠,核心是以創新思維規劃企業的經營發展戰略。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未來的企業將有五大盈利空間,包括:擴展自主研發能力的盈利空間,延伸產業價值鏈的盈利空間,拓展進軍服務業的盈利空間,尋求合作共生的盈利空間和發展綠色產品的盈利空間。
自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畢業之後,本人全身心投入到現代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全書的構思是在2008年下半年講授《宏觀經濟學》的時候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曾在2008年11月的一個博士論壇中首次做過闡述。在後期的寫作過程中得到諸多的領導、同學、同事、朋友以及家人的無私幫助,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經濟管理出版社的總編室主任張麗生先生及其同仁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此一並感謝。
由於時間和水平的限製,本書在諸多方麵還有缺陷,希望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是為序。
季小江
2009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