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指一國通過減少它的貨幣含金量從而降低其貨幣對黃金或外國貨幣的比價。在紙幣流通條件下,貨幣貶值通常是通貨膨脹的表現和結果,它對內表現為購買力下降,對外表現為彙率跌落。貨幣貶值主要通過兩種方式:
1.法定貶值
即由政府宣布減少其貨幣含金量,或直接調低本國貨幣對外幣的法定比價,這是金彙兌本位製和固定彙率製時期貨幣貶值的主要形式。在實行浮動彙率製以後,法定貶值主要存在於一些實行外彙管理製的國家。
2.自行貶值
即通過貨幣本身在國內市場上的購買力或與外幣彙率的降低反映出來的貨幣實際代表價值量的減少,不需要由國家宣布,是目前西方國家貨幣貶值的主要方式。由於貨幣貶值具有增加出口、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和限製進口、打擊國外競爭對手的作用,因此,當某國外貿嚴重入超、國內資金外流嚴重、黃金外彙儲備下降從而導致國際收支出現危機時,往往采取貨幣貶值的措施以擺脫困境。貨幣貶值還可以轉嫁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可以擴大出口和平衡國際收支,常被一些國家用作貿易戰的手段。
貨幣的升值貶值主要是由貨幣的供求量決定的。如果貨幣的供應供大於求(發行量過大),那麼貨幣(紙幣)就貶值,會引起通貨膨脹;如果貨幣的供應供不應求(發行量過小),那麼貨幣(紙幣)就升值,會引起通貨緊縮。
貨幣的升值和貶值會直接影響物價,一旦處理不好甚至會引發貨幣危機。所以,從長期來看,如果一國經濟發展良好,保持持續的繁榮和穩定增長,該國貨幣的價值就會趨於穩定。
貨幣危機是怎樣發生的
貨幣危機,簡單地說就是一國貨幣在短期內大幅度貶值。貨幣危機經常發生在原來實行固定彙率製度的國家,投機衝擊造成原來的彙率水平無法維持,彙率的劇烈變動又會引發一係列經濟危機。
經濟學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過高的彙率、經常項目巨額赤字、脆弱的銀行係統等都是引發貨幣危機的原因。
1.彙率政策不當
很多國家實行的是固定彙率製,固定彙率製名義上可以降低彙率波動的不確定性,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貨幣危機常常發生在那些實行固定彙率的國家。正因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曾經實施的固定彙率製,比如巴西、哥倫比亞、韓國、俄羅斯、泰國和土耳其等。然而,這些國家大多是由於金融危機的爆發而被迫放棄固定彙率,彙率的調整往往伴隨著自信心的喪失、金融係統的惡化、經濟增長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動蕩。也有一些國家從固定彙率製成功轉軌到浮動彙率製,如波蘭、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2.外彙儲備不足
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保持的理想外彙儲備額是“足以抵付三個月進口”。由於彙率政策不當,長期鎖定某一主要貨幣將導致本幣幣值高估,競爭力降低。貨幣危機發生前夕,往往出現經常項目順差持續減少,甚至出現巨額逆差。當國外投資者意識到投資國“資不抵債”(外彙儲備不足以償還所欠外債)時,清償危機會隨之出現。在其他眾多不穩定因素誘導下,極易引發撤資行為,從而導致貨幣危機。
3.銀行係統脆弱
在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包括東歐國家,貨幣危機的一個可靠先兆是銀行危機,銀行業的弱點或是引起或是加劇貨幣危機的發生。如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前5~10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信貸市場的年增長率均在20%~30%之間,遠遠超過了工商業的增長速度,也超過了儲蓄的增長,從而迫使許多銀行向國外舉債。由此形成的經濟泡沫越來越大,銀行係統也就越發脆弱。
貨幣危機極易擴散,而且破壞性極大。在20世紀就發生了一係列的貨幣危機,譬如泰國的泰銖危機、俄羅斯的盧布危機、巴西的雷亞爾危機、阿根廷的比索危機等等。這些國家在貨幣危機發生後無不陷入深度經濟危機,甚至引發政治和社會動蕩。
電子貨幣的優點是什麼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是古代詩人筆下富商巨賈的形象。今天,隨著電子貨幣時代的來臨,生意場中那種“腰纏萬貫”的景象已不複存在了。因為,一張張輕而簿的小卡片已進入我們的生活,它們可以用來取代一大把、一大把的鈔票。這個貨幣界的新寵——電子貨幣有什麼優點呢?
1.攜帶輕便
電子貨幣與以前的貨幣相比,攜帶非常方便,不需要帶著沉重的銅幣、鐵錢,也無須帶著厚厚一遝紙幣,隻需一張卡即可。
2.記數方便
以前使用實物貨幣時,是沒有辦法找零的,人們對商品的定價都是整數。後來發展到可以分割的金屬貨幣和紙幣,才讓找零成為可能。但是那時的找零很麻煩,因為需要對貨幣進行計算,然後加減,經常會出現差錯。電子貨幣免去了這些麻煩。購買商品時,隻需輸入自己應該支付的金額,便自動扣除,不需計數、清點,也不需要找零。
3.安全性高
紙幣很容易偽造,而且容易被盜,安全性比較低。電子貨幣由於它的虛擬性,難以偽造。而且盜竊的目標小,有密碼保護,即便丟失了也可以立即掛失。
電子貨幣的產生是貨幣史上的一次飛躍。現在,電子貨幣已經廣泛滲透到現代生活中。使用電子貨幣,可以存款取款;可以代替現金實現轉賬支付,直接用於消費結算;可以向銀行辦理消費信貸。電子貨幣正以它不可比擬的優勢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和生活。
認識世界各國的貨幣
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五花八門,僅主幣的稱謂就已達50多種。
稱“元”的國家:中國、美國、日本、朝鮮、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
稱“法郎”的國家:法國、比利時、瑞士、盧森堡等。
稱“鎊”的國家:英國、愛爾蘭、埃及、敘利亞等。
稱“第納爾”的國家:索馬裏、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幹達、幾內亞等。
稱“克朗”的國家:捷克、瑞典、丹麥、冰島、挪威等。
稱“盧比”的國家:塞舌爾、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孟加拉等。
稱“馬克”的國家:德國、芬蘭。
稱“盾”的國家:越南、印尼、荷蘭等。
稱“裏亞爾”的國家:伊朗、沙特阿拉伯等。
此外,保加利亞稱“裏拉”;泰國稱“銖”;羅馬尼亞稱“列佛”;還有“比索”、“列克”、“先令”等。
美國的貨幣名稱是什麼
美元俗稱美金,是美國的貨幣名稱。
美元的出現是由於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的通過。它同時也作為儲備貨幣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廣泛使用。最常用的表示美元的符號是“$”,而用來表示美分的標誌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為美元取的ISO4217標準代號為USD。
美元有硬幣,也有紙幣。
1.美元的硬幣
硬幣分為1分、5分、1角、2角5分、5角和1元6種,其中1元的硬幣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