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產計劃管理製度(1 / 3)

第三章 生產管理製度

生產計劃實施辦法及規定

一、計劃科製訂計劃時,要考慮生產狀態,以過去數年中的實績作為標準,製定年度計劃預定表,並把此表送交營業科。

二、計劃處每月前要製定出月度計劃表交送營業部。

三、營業科要通過各工廠送來的計劃預定表了解市場情況,製定出下月乃至下下月的生產進度表返回到各工廠。

四、工廠要根據營業部下達的生產進度表,計算自己當月的生產預訂量,並把此表上交給營業科。

五、在工廠的最後一道工序,要彙總每天的生產數量,然後入庫:並在最後工序的入庫賬上進行登記,根據入庫量計數,算出與進度計劃相對照的超過或不足的數量;再以此數據記入工廠日報,送交營業科。

計劃科要根據超過或不足數量,計算第二天的機器使用情況,如需對原先的計劃做出變更,要得到主管處長及廠長的同意,並通知運輸部門、工程及工廠試驗部門,采取適當的措施。也就是說,根據製造進度表,決定製造預定計劃後,工程製造部門要計算出各部門每天必須生產製造的數量,對各部門實施中出現的超過計劃或不足計劃數值的情況,要通知承擔任務的部長采取恰當措施。另外,對各部門每天的在製品要進行試驗性檢查,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在最後一道工序,要進行產品質量的各項檢查,確定產品的質量等級。

六、每月中旬要對當月的在製品進行盤存。在進行係統地調查當月生產狀況的同時,要算出工廠的生產效率、實績與計劃的差異,而後製定出作業方針。

七、如果由於發生事故而減少生產,會造成預定產量的不足,此不足須填入營業科的有關圖表中。

營業科要根據市場行情,把可以推到第二個月去的生產任務移至第二個月。

八、產品若可能延期,則要考慮其損失的大小以及其他替代產品的替代問題。

九、計劃科在對要求試驗的產品和部門進行調度時,要考慮營業科提出的有關數量、成本等方麵的要求。

十、因此,營業科要考慮計劃科的要求,在半月或一月前向計劃處提交生進度表。

十一、根據計劃科長的指示,計劃科要以工程主任及調查處聯合會議上提出的會望條件為標準,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哪些機器開動,哪些機器暫停,然後算出這一時間預估的產量。

一般日程計劃

十二、製造期限的指定

企劃科要經常備有《標準完工工程表》、《製造作業能力表》等表格,在考慮預定的加工傳票及訂貨傳票有關工程結束期限的要求和物資進貨日期的基礎上,確定結束設計及結束工程的時間,並把這個期限記入《製造指令》中。

十三、每月製造實施計劃

企劃科要每月召開一次與製造加工有關處室的聯合會議,以季度製造預算為基準,考慮營業科的要求,製定目標與預算。

采購物資按照一季中不同品種產品加工製造所需而進行,具體分解到月。

接受訂貨按照一季度實有時間(全部工作時間減去為完成以前的訂貨任務必須占用的時間)安排,具體分解到月。

十四、完成報告

1.在產品加工製造結束並作為成品進入成品庫後,就要辦理規定的手續,手續完成後,即要填寫完成報告。

2.企劃科要每月彙總各工廠、車間的完成報告書,並寫成綜合的完成報告書,向有關的處室分發通報。

中間日程計劃

十五、中間日程計劃界定

1.中間日程計劃是以每月製造實行計劃為基礎的不同部門、不同零件的工程計劃。它是日程管理的基準。

2.中間日程計劃以基準勞動日程表、作業能力表、標準勞動時間表的基準為基礎製訂。對偶發性事故要進行調查,做出處理。

十六、基準日程表

1.意義

所謂基準日程,是指以標準作業方法和以正常的工作強度進行操作,為完成某一項工程所需的時間。在機械加工廠,由於加工工序很多,基準日程也就是表現為從一道工序到下一道工序,或從這一車間到下一車間的時間。

2.設定內容

基準日程表因產品、型號、馬力等的不同具體內容也有所不同。通常需要設定以下的內容:

(1)製造過程所需開動的機器台數。

(2)材料的下料時間。

(3)主要工程的開始與完成的時間。

(4)試驗的時間。

(5)完成與入庫的時間。

十七、能力調查表

能力調查表主要為了解工廠中勞動力的情況而製作。通過算出不同職業工種、不同工程部門保有的勞動力,算出根據生產計劃所需要的勞動力,進而算出勞動力的供需狀況;並據此編製中間日程,進行人員配置。

保有勞動力=(1一無效作業率)×作業效率×工作天數×出勤率×有效人員

說明:

1.單個勞動力為1天8小時的勞動時間,以P代之。

2.作業效率=AP/A(實際勞動時間)。

3.出勤率=出勤人數/出勤人數十缺勤人數

出勤天數為除掉休息日後的預定出勤天數。有效人員為扣除長期缺勤者、預定調走者以外的實有作業人員。

4.無效作業率=無效作業時間/作業時間

無效作業時間是直接動員、間接動員、不良作業、修正作業、組織活動等所需時間的總和,其中實際完成為哪些項目,根據過去的實績而定。

5.所需勞動力的計算

在每月實行計劃時,按下麵的公式計算所需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