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課堂教學模式呈現出多元化,如“小組合作的自學模式”——重在知識的獲取,信息的組織與加工,“小組討論模式”——重在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網絡學習模式”——教師自建微型網絡環境,充分利用網上信息等,更加適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與創造性發展。

三、以信息化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

席卷全球的信息技術給教育以強烈震撼,傳統的教育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曆史名校在經受時代發展的考驗,必須努力搶占信息技術這個現代教育製高點,實施“數字化學習”奠基工程,以信息化的校園、現代化的教育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

硬件建設是一個學校實現“數字化學習”的首要條件。實驗中學以2兆帶寬的專線將寬帶網接入校園,校園局域網從百兆網升級為千兆網,新增網絡信息點200個,擴增各辦公室信息點280個,形成有600個信息點和530個終端的校園網絡,實現了校園網絡化,為數字化校園打下較好的基礎。

實驗中學將電教、圖書館和計算機組三個部門加以資源整合,整體規劃和管理學校信息技術的有關工作,並組織技術好、熱情高的骨幹組成信息技術應用研究小組,這是實施“數字化學習”工程的組織保障。製定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實驗中學信息技術發展目標:保障學校的全體工作人員尤其是教師都能得到所需要的和必要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硬件支持;學校應促使學生使用計算機和上網,並能培養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所有教師都能在教室裏應用多媒體設備,創建優質高效的教學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高效高質的軟件和在線學習資源,將和課程設置與教材一樣是學校之必需。

學校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放在核心位置,利用多種形式使教師了解當代信息技術將給教育帶來的革命性變革,使教師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自覺提高信息素養。支持教師使用計算機,鼓勵其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並使之盡快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項目標和管理評價之中,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打下良好基礎。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在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探索中充分展示出來。如語文組的韓露老師講《死海不死》,將互聯網上的大量信息進行重新構架和組合,以適應教學要求。化學組金從武老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建立信息的網絡環境,讓學生嚐試“按需索取”的信息獲取方式,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進行知識的自我重構。2001年,全國小學計算機中心和清華同方舉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展示會,由實驗中學李曉輝、王韜老師進行的生物、地理展示課受到專家和教師肯定。韓露、李莉、汪文龍、孫兆前等青年教師還參加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中《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子課題的實驗,出席了深圳亞太國際會議,並在會上做了研究成果展示,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2001年4月,實驗中學與中國教育學會、教育部中小學計算機研究中心北京部、清華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東方衛星集團等8單位合作,組織了“21世紀教育·信息技術論壇”。實驗中學化學教師孫兆全《基於建構主義的科學研究課》、英語教師李利《基於網絡的討論式教學》、語文教師鄂文豔《基於研究性學習平台的綜合文科教學》、地理教師王韜《基於清華同方網絡資源庫的學習》、英語教師吳玉蘭《基於遠程教育的學習》等研究,都在論壇上進行了展示。教師們依據現代教育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所進行的多學科、多模式、多層次的課堂實踐與理論探討,反映出實驗中學教師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最新水平。教學演示研討與教育專家評點的熱烈場麵,不僅引起了與會教師的反響,還通過衛星傳送到新疆、西安、江西和北京平穀等多地區衛星地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