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實際上就是確定什麼樣的金融發展路徑最有利於本國金融業的發展及宏觀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不僅可以引進來,也可以走出去,在國際上享有我們應享有的權利,在競爭中不斷增強我們的國際競爭力。目前,中國對外金融的發展麵臨著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部衝擊風險的考驗。2008年爆發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不同程度地衝擊著各國的金融市場,從宏觀上促使全球金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從微觀上產生了進入東道國金融領域的外資力量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金融問題已經成為一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從近些年對外金融發展的實踐來看,取得了一些很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有失敗的教訓。如何在有效保障我國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調整和優化對外金融發展戰略,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中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實施的背景

1.金融全球化為中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業跨國境發展而趨於全球一體化的趨勢。這一趨勢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金融活動跨越國界,形成無國界金融;二是金融活動按同一規則運行,在全球範圍形成統一的金融體係,資本、資金市場按國際通行規則運行;三是在統一的國際金融市場上,同質的金融資產價格趨於等同。總的來說,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跨國發展,巨額國際資本通過國際金融中心按國際規則在全球範圍迅速運轉,同質的金融資產形成統一的價格。金融全球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得到迅猛發展,具體表現為:資本國際流動頻繁,流動規模急劇膨脹;各國貨幣利率、彙率關聯度不斷增強;金融活動跨越時空限製,全球金融市場日益融為一體;金融市場準入限製日漸寬鬆,跨國銀行和銀行跨國經營不斷增加;金融風險的波及範圍不斷擴大,圍繞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強。從金融全球化的動因來看,資本的逐利性和金融競爭壓力是金融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生產、貿易的全球化以及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金融全球化的直接推動力;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大潮和持續不斷的金融創新活動為金融全球化打造了製度基礎;信息、通信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金融全球化已經打開了傳統上設置在各國、各地區之間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的障礙,加速了金融資源的全球流動,一個高度緊密聯係的一體化的全球金融體係與高度開放和高度流動性的真正的全球性金融市場正處在越來越快的生成過程之中。

從經濟金融化到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尋求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並以此實現經濟發展和福利增長的方向與途徑。金融全球化力圖突破傳統上由國家、地區界限所構成的各個金融市場之間的藩籬,從而形成一個高度開放的、統一的、高度流動性的全球金融市場,為中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這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金融領域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在這個市場上收益的均等化將成為資源配置改善的一個顯著指標,體現出全球化給金融交易帶來的便利和效率提升,並反過來大大促進了有關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

2.金融全球化為中國對外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一般來說,金融全球化的好處是:為跨國投資、融資活動提供便利,獲得國際資本的補充,從而彌補國內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兩個缺口;使投資者不限於國內市場,而且能到世界各地尋求高收益的機會;與國際資本流動相伴隨的有形資本形成、人力資源開發、技術知識的轉移以及市場的開拓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能為一國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推動因素;為金融機構之間的國際競爭提供舞台,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質量,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推動金融創新發展。對於中國金融業來說,通過參與金融全球化,不管是中國商業銀行的海外並購還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或是其他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從一定意義上,可以學習並借鑒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經驗以及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寶貴教訓,使中國有可能直接迅速地采納經過實踐檢驗的製度安排,避免在金融發展過程中多走彎路,實現跳躍式的發展甚至趕超。

從某一國的角度來觀察,在經濟金融開放中應履行的義務實際上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獲取走出去進入外國市場、進入國際市場的權利,並最終增加我們的國民福利。在目前的經濟全球化、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不管各民族國家,各經濟體之間社會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有怎樣的差異,但事實是各民族國家各經濟體之間是在相互依存中實現它們各自的不同利益及不同發展模式與政策取向。金融全球化在最近一二十年改變著世界各國和全球經濟金融的運行方式,促使經濟決策的製定者必須以全球性的視野做出自己的決定。這意味著一國再也不可能在封閉的條件下毫不受外界影響地發展對外金融,經濟金融的對外開放成為其金融發展不可回避的初始條件。

3.實施對外金融發展戰略,對中國商業銀行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現代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發展迅速,其所占業務量的比重越來越大。它們通過大規模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或建立代理關係,形成全球性的營銷網絡,在國際範圍內從事金融服務。近些年來,中國的商業銀行為了適應金融全球化、資本國際化的潮流,正在加快步入國際金融市場的步伐,大力拓展國際金融業務。例如,中國商業銀行的海外並購業務、中國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中國主權財富基金的運用以及在國際市場籌資、融資或參與國際銀團貸款、設立境外金融機構、設立跨國分支機構和營銷網點等。所有這些都證明了近年來中國對外金融發展取得的成績。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金融發展的一大特征是金融運行機製的一體化和競爭範圍的國際化。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基本精神就是奉行市場開放與自由競爭的原則。因此,決定各國金融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應該是基本相同的。“金融先行”、“金融優先”等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選擇,發達國家也把繼續推進和深化金融發展作為保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及分享其他國家國民福利增長的重要手段和動力。由於維護和管理國際金融市場的全球統一性金融競爭規則“缺位”,現實中產生了兩種互為矛盾的現象。對於擁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跨國機構,在一國層次上已經無法控製其可能的金融壟斷或是反競爭行為,無論對於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全球統一性金融競爭政策的形成和實施都具有迫切性。統一性競爭規則的建立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原因在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利益衝突:發達國家主張市場力量決定競爭力,傾向於把開放市場準入作為國際金融競爭政策的目標;而發展中國家則根據本國金融發展中的資金供求矛盾,更注重把限製金融機構濫用市場力量作為金融競爭政策的目標。對於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而言,在獲取國家金融競爭力的政策和方式上,國家行為就不應僅表現在微觀金融政策上,隻是幫助改善本國金融機構對外競爭的具體條件,還應表現在開放條件下的宏觀金融政策上,一方麵金融對外開放的進程要與中國金融競爭力的增強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麵在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的合作中努力維護本國的金融利益。從理論上講,無論國際競爭規則如何製定,對外金融戰略是唯一決定其是否對本國發揮有利作用的先決條件。

(二)中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調整與優化的意義

1.全球金融業的激烈競爭促使中國對外金融戰略的調整與優化。金融業由於自身的特殊性質,本身就存在著較大的風險與不穩定性。金融全球化破除了傳統的市場界限,使一國金融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的金融麵臨更多的和更激烈的競爭,而金融業的資本聚集能力以及對一般經濟的滲透和控製能力,將使金融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最主要領域之一,也成為大國間競爭、爭奪與博弈的戰略性新領域。而中國對外金融所麵臨的最大壓力,恰恰在於它在尚未充分完成經濟金融化、金融體係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就不得不參與到競爭更加激烈、風險也更加巨大的金融全球化中去。金融全球化帶來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格局,對迄今為止尚不強大的中國金融業而言,陣痛必定不可避免。金融全球化的利益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配是不平衡的。發達國家由於在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等方麵強於發展中國家,因而可以在成本較低的情況下獲取金融全球化的大部分利益,實現其對發展中國家“金融霸權”和“金融侵略”的目的。而發展中國家由於金融機構相對羸弱、金融體係的不健全以及金融製度效率低下,使它們在參與金融全球化時獲取的利益相對較小,甚至需要放棄更多的代價。在今天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條件下,中國必須調整與優化對外金融戰略,努力實現經濟強國和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金融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趨勢的明顯增強,全球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迫使商業銀行在經營模式、運作機製、服務功能等方麵都不得不進行深刻的調整。中國的商業銀行經曆了30多年的改革,商業銀行整體的競爭力和業務規模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從融入全球金融化大潮的角度觀察,又必須承認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尚未形成,中國金融對外開放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商業銀行海內外競爭力不平衡,海外經營總體實力十分薄弱,業務經營規模和業務範圍與世界經濟金融發達國家的跨國銀行相比差距甚遠,缺乏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度參與;二是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或拓展業務很少,銀行業跨國經營網點分布主要集中在亞洲等國家和地區,表明中國銀行業在跨國經營方麵尚缺乏綜合性選擇能力;三是銀行國際金融業務的創新能力較弱,金融技術落後,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四是缺乏高素質的國際金融人才。在海外金融機構中熟悉國際金融業務、通曉法律、會外語、能審計、懂科技的複合型人才相當缺乏,這種種情況都製約著中國對外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全球金融業的激烈競爭中,中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的調整與優化,培育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已成為當務之急。麵對金融全球化與全球金融危機,每個國家都需要檢視傳統的金融發展觀、金融發展模式以及金融發展戰略並采取新的相應的對策,不斷地調整與優化本國的對外金融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