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很不滿意“誰是猜歌王”這一關比賽的氛圍,在他想象中選手們在這一關中的狀態應該和前兩周選手那樣熱鬧非凡才對:三名選手不管會不會這首歌曲,都要先衝上去把別人擠到一邊搶了麥再說,他要的隻有三個字——爽!爽!爽!
唯有觀眾覺得爽才是導演想要的效果。選手們爭搶得越混亂、越激烈他才越開心,導演認為唯有選手們如同打了雞血一般的表現才能帶動起全場熱烈的氣氛來,他設計的初衷這一關原本應該叫作“誰是搶麥王”的。
導演才沒心思多想誰能猜得對歌曲;就算三名選手都沒能猜對任何一首歌曲又能怎樣?誰勝出不是他該操心的問題,導演又沒有義務捧紅哪名選手!當然,這期比賽他是帶著任務的,導師演唯一需要捧紅的選手是常少,那小子是個扶不起的阿鬥,跟一根木頭似的已經在台上傻站了半天。
導演暗罵起這套軟件來,心說歌庫裏怎麼會隨機出這幾首年青人並不熟悉的歌來?導演初時設想的三人會瘋搶麥克風、之後觀眾大呼過癮而收視率猛增的情況並未發生,他心裏急得如被火烤:收視率決定了他能在廣告費中分得的錢數,唯有多製造些讓觀眾為之瘋狂的爽點他才會有更多的錢拿。
隻不過這位有想法卻沒眼光的導演並沒有想到:真正會看這檔節目的觀眾大多不會是九零後和零零後的年青人,年青人雖然生活經驗很少;但是思敏機辯,是最難被媒體忽悠的一個群體,他的如意算盤注定會落空。
導演有心終止這關比賽重新選歌比拚,並提醒這三名對這類節目完全不開竅的選手應該積極爭搶才是,反正麥克風損壞了可以再換一隻,又不用他們來賠。這個念頭在導演腦中轉了一圈還沒來得及付諸實施,第五首歌的音符卻已然奏響。
常少心裏比誰都急,他苦於前四首歌自己一首都沒聽過,因而毫無辦法,他常少是什麼人?堂堂省常委家的大公子,他怎麼肯屈尊去和一個道士打扮的中年大叔搶麥?他心想這關隻要能答對一首歌以壓小可一頭,他就能成功晉級周賽最後一關,唯有和小可作對才能讓常少興奮起來。
第五首歌曲第一個音符響起常少就一個箭步衝了出去,他率先搶到了麥克風。
這首歌起始時鋼琴的節奏雖快但聲音變化卻極其微弱。猶如生命雖然在不經意間奔流而去,但我們都很難察覺到它的流逝一般。
常少聽得眼神越來越迷茫,費盡了全部腦力也想不出和這首歌曲有關的名字來。
小可在歌曲前奏出現第一個轉折的瞬間猛然想起了它的名字,他衝秦嶺做了個請的動作,秦嶺並沒聽過這首歌,他苦笑著搖了搖頭;當歌聲止歇之後小可緩步踱到常少身邊問道:“文化遺產推廣人,你聽出答案了嗎?”
常少尷尬的動了動嘴角,垂頭喪氣的歎了一聲,他突然抬起頭來,滿臉都是不相信的神色:“你聽出來了?”
小可微微一笑,從常少手裏搶過麥克風,轉而對觀眾和嘉賓說:“這首歌的名字叫作《如果還有明天》!”
小可對這答案勝券在握。這是一首很特別的歌曲:經過現代技術的混編處理,使得老歌手和後來者分別錄製的音頻能夠合聲於同一首歌當中,用另類的方式實現了超越時間和空間限製的半翻唱式“隔空對唱”,原唱者是已故歌手薛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