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試驗。
在一間戲院裏,看見某個演員耍著一條長槍,跟十幾個武師激戰。其實,那個演員的武功並不好,常常露出破綻,隻是那十幾個跟他交手的武師不斷地在圍著他團團轉,這就好像他真的把那十幾個武師殺得手忙腳亂了。
這時候,我們突然鼓起掌來,大聲叫好。
那些觀眾便會馬上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著我們鼓起掌來,弄得滿場掌聲。
由此可見,這並不是那個演員的武功底子好,而是觀眾受了“群體意識”的影響,盲目地讚美而已!
心理學家把這種人稱為“群體”。法國心理學家黎朋說:“就通常的意義說來,群體是指任何國籍,任何職業,任何性別的個體,以任何原因聚合的集團。就心理學的觀點而說,則群體這個名詞又大有不同的含義,這是用來指特殊情境之下的集團,而這集團更是表現種種新性質,集團中各人所有的,則為一種集合的心靈,這個集合的心靈,雖確為暫時的,但也是很明顯的特性,這種集團因為缺乏較妥當的名詞,我特稱之為一個有組織的群體,或心理學家的群體。”
所以,讚美和喝彩,多少是帶著謠言成分的。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一聽到群眾的讚美和喝彩,便誤以為自己的表現的確受到歡迎,就開始自滿了,漸漸驕傲起來了,這樣,我們便會變成演技落後,被群體漸漸拋棄了。
那個演《奧賽羅》的演員,和那個青年口技家的失敗,就是被這一種假相迷住了眼睛,產生一種自以為了不起的錯覺,心滿意足地躺在既得的成績上,白白斷送了自己的藝術生命!
這就是片麵觀察,片麵思考的危險。
哲學家對這種感覺上的錯覺和幻想解釋得很清楚。“如沙漠旅行者眼裏的泉水,海市蜃樓,色盲者的色彩等未必與外界實在物一致,而是幻想或錯覺想像。懷疑論者常喚起經驗論者注意這一點。總而言之,感覺並不是真理的標準,需要我們別的機能,尤其思考的補充和訂正。”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第一,我們在處理任何一個問題,不要純粹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作決定,而應該替別人多設想一下,最好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看看這種處理是否恰當。
比方,做老板的在處理勞資問的問題時,如果能夠從自己的圈子裏跳出來,站在工人的立場上看看,就可能會製訂出一個更完善,更公平的辦法來,徹底把勞資間的問題解決了。假如隻從老板的立場上來著手,雖然可以暫時把問題調解了,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第二,不要相信假設,特別不要相信自己的幻覺,每件事,每個問題都應該搜集大量材料來比較,從比較中找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隻有杜絕片麵思想,或者避免片麵思想,我們才能夠發財致富。
附注:片麵思考在哲學上是屬於主觀唯心論範疇,自古以來,就有不少哲學家批判過它了。特別是在文藝複興時期,批判片麵思考的人就更多了。
假如讀者想知道這種片麵思考在哲學受到怎樣的批判,請參閱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著作《西洋哲學史》,想讀一點較通俗易懂的書籍的話,請看羅素的另一本著作《西方的智慧》。
中國哲學家洪耀勳的《西洋哲學史》和李石岑的《西洋哲學史》也是一本很好的書。
我們想發財致富,就一定要頭腦清醒,思維靈敏,要想頭腦清醒,思維靈敏,就得克服片麵思考這種毛病。
如果我們在處理一件事,常常出現偏輕偏重的現象,或者弄的怨聲載道,這樣就是我們的方法和決策出毛病了。
方法和決策出毛病了,也就是我們思想出毛病了,所以要克服主觀片麵思考的毛病,建立正確的思想。
199.以未來感去發大財
我們知道,每當一個人著手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總會考慮一下,他將如何去實現他所想的事情,想想他應如何並按照怎樣的順序去做這件事情。
比方我們要建一間房子,在事前我們必須去測量這塊地皮,估計一下該把它建成一座怎樣的房子,寬多少?高多少?客廳多大?房間多少?花園占地多少?接著,又考慮到它設計圖則紙和估計的建築費用……這一切搞妥了,我們便解決四個問題。
(一)做什麼?——建房子。
(二)怎麼做?——房屋的設計。
(三)多少錢?——建築費用。
(四)什麼人去做?——建築的承辦人。
這四個問題解決以後,我們便進入了工作階段,每天我們得自己到工地去看看,看他們的工作進展如何?在工作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這些困難又該如何解決?解決是否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