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寫小說一樣,我永遠無法預測我的生活。
1
5月7日,我在廣州某個商場的某環境良好的飲食店內,邊看雜誌邊想著長篇的時候,我發覺很多時候,我都會執著於一個主題不放,因此總是有莫名的停滯。
——那個主題便是愛。因為愛,才有無限的可能。
因不能看透這世間,所以才有無限可能的明天去經曆,所以那些所謂的閱曆,都是未知的體會或教訓。
隻是,倘若我不寫,這一切將隨世間伴著死亡而去,沒有人會記得這平凡庸碌的一生,究竟經曆過什麼,有過什麼體會。
我會給予它們感情,但那些生活是他們的,我得謝謝肯陪我演出的他們。或許,有些生活是沾染著電影音樂而來,他們的設定全憑體會或臆想。
我活得沒有很刻骨銘心,一切淡淡的。
2
其實到後來,很多東西才開始明朗起來。
關於《和花和月長少年》裏麵我寫的,是四個完全不同的家庭。
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緣由——每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它們對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的影響,也分別不同——想想其實很殘酷。包括我也一樣,小時候很內向,後來才漸漸地隨著接觸的朋友多起來之後,才開朗起來,但是本質的東西,是隨著多少年都無法改變的。我記得很小的時候,剛上一年級,第一次跟爸爸吵架是因為寫“家”字,他教我那樣寫,但是我偏這樣寫。這件事估計他早忘記了,但是我依然記得。
其實一直在拿捏的,依然是親情對於一個人成長的曆程的影響——我們的兒時,我們的年少,為我們這些一生的奠基的曆練,該是多麼重要的東西。
這本書裏麵依然有觸及到親情,但是這次跟《海是天倒過來的模樣》寫的不一樣——上一個是討論代溝的問題,上一代人跟這一代人的愛情認知。而這一次是所謂親情到底是血緣重要,還是感情重要?其實對於我來說兩個都重要,但是它既可獨一又可都兼有。
3
感謝幾米。
在我寫到第四章的時候,是我最困頓的時候。
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不知道該如何繼續。
這個小說,完全顛覆了之前《海是天倒過來的模樣》的模式。
後來因為看了那一本關於幾米的書,很多東西才豁然開朗,很多東西,才得以繼續。
4
何惜荒蕪。
——它是長篇最初定下的名字,但每次看見卻總覺得不合我意,總覺得它應當是一個主題罷了。
何惜,有雙重意思。
一種是如何珍惜,一種是何必珍惜。
或許隻因青春年少,即使隻是一場荒蕪的記憶。
但它的意義,因之個人的不同而不同。
5
玉樹後庭前,瑤華妝鏡邊。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莫教偏。
和花和月,天教長少年。
——[仙呂]後庭花破子
——元好問
小說名字的由來,原是有一日,在地鐵裏等HB。於是隨手翻閱帶在身邊的《元曲三百首》。
便是這時,它宛若清晨的一道光般,溫柔地照進我的窗。
那一瞬間,仿佛所有人物都在心底雀躍,歡呼著——這便是他們心底最真切的願景。
即使年少多荒蕪,但它總是心底一個最美的地方——不要讓這一切有變化!就讓那些青春年少,如同這花月一般永駐。
純淨的,沒有任何多餘雜質的現實認知,很多時候都甘願放縱自己的一切情緒,它們那麼純真,即使傷人後也能好好地處理修複。
後來,年歲景遷,一切變得現實而內斂起來。
一件事便能引發一輩子的恨。
但是林美景你知道嗎?
愛的反麵不是恨,而是冷漠。
所以即使到後來,我仍相信你愛著他。
6
新書快完結的時候,知道兩個好友將要結婚的消息。一個是從小到大的兄弟。一個是M姐。
仿似一瞬間,好多東西,都與以往的那些年少分離,然後轟轟烈烈地往更遠的路去了。然後,記憶就真的,變成記憶了。隻是,無論如何,你們都要記得幸福和快樂!很多時候,那都隻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表決了這種形式後的幸福。
要記得幸福。
7
時已至此,已無多少留戀。
該說的已然完結,它們掏空了這個故事的軀殼,但依然流淌於我的日日夜夜——血液與可樂,脈動與放肆的汗水裏。
謝謝出版社再次大力支持,謝謝光南老大,謝謝主任,謝謝曉碧的細心修改,謝謝你們的支持。
還要——謝謝你!
願在有你的地方,和花和月長永存。
——2010年7月24日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