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職場中的利益思考(1)(3 / 3)

從大學生自身來看,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大學畢業證隻是學曆,而不是能力的證明。大學生不能因為自己拿著大學文憑就覺得高人一等。社會很熱門的話題,大學生找工作比職高生難?並不是那麼絕對!現在一些公司對用人都越來越嚴格,但這種嚴格主要是指工作態度,而不是能力。很多公司招聘時都特別注明:有上進心、有責任心、對公司忠誠等,卻沒有特別要求能力應該如何強。

不少企業普遍反應大學生吃不了苦,不太願意從基層做起,而且容易跳槽,選工作非常挑剔,所以,求職者說“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難”,而企業說“找工作難,招人更難”。

由此可以看出,求職者不能找到好工作,應該是自己的要求過高,企業招不到好的員工,因為求職者要求過高。一般企業招聘員工時,試用期都不會給比較高的薪水,要經過試用才確定薪水和待遇的。大學生求職時要針對自己的能力來提出相應的待遇,那種認為自己是大學生就應該擁有高薪和優越待遇的觀念需要改變了。

有些學生找工作的時候非大城市、名企不去,我們並不讚同這種想法,如果在北京、上海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不妨先到小地方去工作,等經驗積累得差不多了,再返回大城市。

很多學生應聘時會拿著英語、計算機之類的等級證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其實,這些證書很大程度上不起決定作用。應聘秘書時,招聘人員可能會讓你現場做助理工作;應聘營銷人員時,招聘人員可能會扮演顧客,要你現場推銷貨品…… 

因此,就業能力不能僅僅停留在表層,要落實到實踐層麵。但遺憾的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大學生並不多。知識要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大學期間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學習知識上了,哪有機會去實踐?

其實在大學期間,大家完全可能通過一些兼職工作來積累社會經驗。例如,小陳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他從大二開始就在某日報社實習,一開始抄信封,然後做校對,再接著找資料,最後做上了實習記者,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同時受到了三家公司的青睞,薪水都非常誘人,因為他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總之,我們鼓勵“人往高處走”,對自己評價高的人,往往是有一定能力和誌向的人,希望到環境好、待遇好的企業供職,這是人之常情。但凡事要講究度,否則過猶不及。對自己評價太高的人,有一種“超價值觀傾向”,實際是對個人能力的不恰當評價,這對找工作很不利。 

找工作,必然要考慮工資和環境,但發展前途更重要,必須長遠考慮。發展主要是指業務發展,包括所學專業能否在工作中起作用。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應該為自己的發展留足空間。 

跟 “非名企不去,非大城市不去”的學生截然相反的是,有一類學生看到市場激烈競爭,就產生了恐慌心理,一到招聘會,不管有沒有人看,也不管專業對口與否,就開始四處散發簡曆。在他們看來,隻要有單位願意接收,就萬事大吉了。這反映了當代一部分大學生的挫敗心理,麵對激烈的競爭形勢,低估自己的能力,這也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結果。這些人心態比較消極,凡事愛往壞的方麵去想,當機會來的時候不能好好把握、積極爭取,而是任之溜走。對他們的忠告是:求職,不僅僅是把自己隨便推銷出去,還要兼顧個人將來的發展。

送水工月薪2000,前台接待800, 你幹哪個?

“2000元一個月招不來一個送水工”、“過一個年,外來工起薪大漲13%”——春節後,廣州勞動力市場上的這一幕幕讓不少企業經營者感歎:廉價勞動力一去不複返了。

方宇原在北京做建材生意,去年以來,他一直為招不到搬運工人發愁。“就是那種搬搬抬抬的,有點力氣就行,1000元一個月都沒人願意幹。前兩天來了兩人,工資開口就要1500元一個月。這工資也未免要得太高了點。”與幾年前相比,方宇原更想不通。“我2001年開始做建材買賣,那時候招農民工,一個月五六百元,大家都搶著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