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利潤,商家就會思維活躍起來;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利潤,商家就會保證將其充分利用。他們強調這樣一個消毒的過程,一方麵讓消費者在不情願之餘,還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麵,還可以為自己從中套取些利潤。一套餐具多收04元,十套就是4元,百套就是40元,若是大點、好點的餐廳,一天百套也不足為奇。一年之中,就白白淨收至少7000元左右的利潤。商家是不是太會做生意了?真是聚少成多,積土成丘啊!
與上麵經濟學的觀點不同,大多數人認為作為餐飲企業給消費者提供達到衛生標準的餐具是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不能再強調的事實。經營者將免費餐具改為收費服務,實際上就是變相降低與消費者約定的服務標準,是減少消費者應得效用的行為,也較少了消費者進餐的滿足感。作為買賣,餐飲的全部費用就應當算在成本中,由企業承擔,而不是被再次轉嫁給消費者。如此重複性收費,對消費者並不公平。
於是,一些省市的物價部門馬上以明文規定,不論是自行清潔消毒或者委托消毒公司清潔消毒的餐飲企業,都不應當再向消費者收取消毒費用。而且有關法律人士還認為,收取餐具消毒費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不但有權利拒付,還可以依法進行投訴。
價格最低PK價值為零
很多人看了由張柏芝等主演的《購物狂》,覺得整個電影的表演有些誇張。也許,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那種病態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也沒見過那種購物成狂的人。但是,在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本來不想買什麼東西,可是隻要到商店、超市裏一逛,就不自覺地掏了錢;買回來之後,才發現根本是些不需要的東西,覺得實在是失策!此類情況在女性群體中尤為常見——其實這就是購物狂的一個縮影。那麼,為什麼你會為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甘心掏錢?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非理性消費一詞。所謂非理性消費,是指消費者的一種消費心理,多指人們一時衝動,為了獲得某種心理安慰等的購物行為。就像《購物狂》中的張柏芝,她就是為了尋求購物的樂趣和安全感而瘋狂購物,卻沒有考慮這些東西是否有用。所以,消費者會為不需要的東西掏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非理性消費在作怪。
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情緒波動,你可能因為一時的心情不好,把購物當成發泄的方式;也可能因一時的好奇心而購買看起來很好的東西;或者臨時起意,在逛超市的時候,看到漂亮的衣服就買下;亦可能不為商品的效用,而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地位或者攀比而購買一些奢侈品。一句話,非理性消費,讓顧客花了很多無意義的錢,雖然當時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消費行為是不符合自己的初衷和根本利益的。它會把社會財富引導到無用或者效用被誇大,甚至有害的生活方式上去,卻讓人們最後無力去追求真正需要的生活資源。並且,當消費者擁有一堆無用或者使用效率較低的東西時,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因此,過慣了揮霍生活的消費者,應當適可而止了。看看衣櫥裏還九成新的衣服、家裏買的根本沒怎麼用過的物品,自己是否該反省一下了?不要一看到某某商場掛著“買100返50”“買200返100”等宣傳牌就不自主地向那家商場靠近,還美滋滋地覺得自己賺了大便宜,而是要看這些東西是否對你真的有價值!不管這些東西的標價是多少,看起來有多新奇, 若隻是買回去擺在家裏、塞進雜物櫃,根本用不上,就隻能說明它對你的價值是零,你在這場交易中吃了虧。
現在風頭正勁的“月光族”、卡奴,莫不是都犯了這樣的錯誤!手頭拮據的生活也很可能就是因過多的非理性消費造成的。所以說,非理性的消費,對於個人的經濟生活絕對沒什麼好處,廣大消費者還是盡量控製,減少此類行為。
退換貨無法彌補預期的滿意
一日,小欣去超市買服裝,買回來後發現衣服上麵有股油漆的味道,無論怎麼清洗都無法消除。無奈之下,隻得去退貨。結果超市服務員說得理直氣壯,有規定不能退,隻能換。而且由於衣服已經洗過了,所以隻能換一件價格更便宜的。聽服務員這麼一說,小欣非常生氣,同她爭執很久,沒想到服務員幹脆不再理睬小欣。一怒之下,小欣找到值班經理,將整個過程向值班經理描述了一遍,並嚴正聲明,如果得不到良好的處理,將會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幸好,這位值班經理還算通情達理,提議讓小欣重新換一件價格相同的服裝,但是不可能退貨。無奈之下,小欣也隻好換了一件。雖然,衣服沒問題了,但是小欣心裏卻極其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