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購買門檻與低折扣優惠票
每到出行淡季,為保證上座率,各航空公司不惜推出大量低折扣機票。像北京、上海等許多熱門航線,也都能輕鬆買到5折以下特價票,很多航線甚至將折扣降至為2折,比火車票還便宜。如從銀川到北京機票原價1090元,2折價格就是218元,加上燃油附加費和機場建設費200元,共計418元。又如,從杭州到北京,如果買到2折機票,隻要350元,如果不算上燃油附加費,和一張320元的火車硬臥票價格已相當接近,遠遠低於550元的Z10次列車票價。據機場工作人員介紹,隻要提前半個月訂票,這種低折扣機票都可以買到。
對於旅客來說,最高興的就是能夠買到優惠機票,這樣能省下一筆不小的開銷。實際上,這種以同樣的機票,按照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人的做法,在經濟學理論中,就是典型的價格歧視。而價格歧視的代表性行為,就是在市場分割的前提下,將相同的商品按照不同的價格出售給不同市場的消費者。它早在西方出現壟斷企業時,就開始在各個行業中被廣泛應用。如今在中國的一些企業中也可以看到,民航業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你總有機會看到在某些地區的航班或者某些群體的票價要比其他地區或群體的便宜許多。
那麼,航空公司為什麼要在票價上搞價格歧視?
通常,航空公司在進行價格決策的時候,會反複思量一個問題,即價格的高低。如果把價格定低了,就會少賺很多錢,弄不好還會虧損,而把價格定高了,又會嚇跑很多支付能力不高的顧客,同樣也賺不到錢。那它能不能根據不同的市場、不同的群體收取不同的價格呢?隻要能將不同的顧客和市場分割開,就能夠對有差異的消費群體實行差別價格,也就可能讓企業獲得最高的利潤。於是,價格歧視就產生了。航空公司便對收入較高、穩定的人群,售之以正常的價格,而對那些收入較低、有特殊困難的人群,就售之以優惠的價格。
同時,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價格是消費者購買飛機票的代價。不同的消費者會在消費前考慮這樣的價格對其承受能力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購買。也就是說,價格能對其起到引導作用。於是不同的價格,就能夠吸引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群體來進行購買。這樣,通過價格歧視,賣方得到了最多的收益,使飛行的平均成本降低,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此外,賣方的行為還增加了消費者剩餘和社會福利。如此看,不失為一筆多贏的買賣,何樂而不為?
不過,在銷售優惠票的時候,航空公司總會設置一定的門檻,使優惠票限製在一定範圍內。否則,大規模的優惠,對於航空公司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負擔。在這個時候,航空公司通常會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實行優惠,例如,根據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將老幼群體單獨劃分出來,享受優惠價格;或者將傷殘人士、榮譽軍人等劃分出來,享受幾折的優待,等等。一般,這樣的理由都能為絕大部分旅客所接受,因為我們的觀念中,一向都認為它們是合理且正當的,富有人情味的。
如此,航空公司才能做到,既可以實行價格歧視,充分利用資源,又不引起旅客的不滿和投訴;既獲得最多利潤,又不損害到旅客和社會的根本福利。可見,它們設置這樣的門檻是必要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