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確實可惜,但為了防止浪費而把剩餘的東西“塞進”自己的肚子裏,這樣的思想正確與否,值得思考。盡管我們小時候也曾接受過家長的類似教育,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卻未必要這樣做。因為剩飯是吃下還是扔掉,都不會改變其浪費的性質。可能有人會問:扔掉那是浪費,這毋庸置疑,為什麼說吃下也是一種浪費呢?
這是因為,一方麵,強吃剩飯不會讓你有吃飯的滿足感,相反,卻可能因強迫自己吃飯而感覺到痛苦;另一方麵,強吃剩飯會給胃部消化係統等造成負擔,久而久之也就容易出現老夫人那樣的情況,對身體的傷害也很大。既然這樣,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吃剩飯實在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吃得太多,不但減少了享受美食的感覺,也談不上強身健體;相反,如果剩飯造成了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係統紊亂,那就是吃出毛病了,賠上醫藥費不說,還會讓身體和精神雙方麵受損。
其實,選擇吃還是不吃,應當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和成本收益理論來衡量。在這方麵,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一個普遍的基本規律,在經濟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方麵都成立,使用它能讓你懂得更多的生活哲理,也能更理性地生活。成本收益在此處則是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觀察。
倘若吃下去,你仍能覺得是頓美餐,則其邊際效用還是正的,還能讓你增添些滿足感,吃了倒也無妨,但若是感到有些痛苦了,那它的邊際效用已經成為負的了,不吃也罷。同樣的道理,若你認為,吃下去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益,就可以吃;若是吃下去可能給你帶來更多的身體不適或者醫療費用,那吃下去顯然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最後,不得不承認,吃不吃在於你,但是李老夫人的經曆告訴我們,扔掉剩飯是一種浪費,強吃掉剩飯又何嚐不是?沒準,它還會讓你付出更多的代價!對於這種可能攜帶負的溢出效應的浪費,難道就不是更大的浪費?很多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但是若你用經濟學家的思維去看,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想,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看透扔掉剩飯的浪費與吃掉剩飯的相對的浪費,就能讓你清楚該如何在現實中對不同經濟價值的事物進行抉擇,如何進行取舍。所以,浪費抑或是不浪費,換個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不要困於常理,在生活中要善於利用經濟學的思維思考。
父母的機會成本與孝順的代價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農民老父親患了絕症,住在城裏的醫院。為了給老人治病,兒女要負擔每天高達上千的醫藥費。但是老人的病情很久都沒有起色。他的兒女多為農民,就要負擔不起了,但有一個居住在城市裏的兒子沒有放棄,他一直堅持給父親提供這項費用。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幾萬塊錢眼看著就要用光了,老父親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
兒子依舊堅持著,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執著,他說,自己也是父母了,如果孩子病了,會不惜一切去救助,為什麼自己的老父親病了就做不到了?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父母的人生已過了一大半,自己的黃金歲月剛剛開始,根本無暇去顧及父母的感受,也不會用更多的時間去照顧父母。所以他們用盡全身能力去奮鬥,認為那種守著父母的行為是愚孝,等到自己成功了,再來孝順父母才是真的孝順!殊不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精明的現代人,在麵對父母時,總是有意或是無意地會考慮孝順父母的代價——投入和產出、成本和收益。於是,社會上不乏那種認為孝順父母代價太高的人。他們列舉了諸多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