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許多電視劇中,你總會看到,夫妻之間的分工嚴格而明確,在生產勞動中,丈夫為支柱,而在家務勞動中,妻子為主力,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男主外,女主內”。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至今也沒有太多改變。
據統計,在我國的城市家庭中用於家務勞動的日平均時間裏,女性居民至少要比男性居民多勞動近兩個半小時。但是,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女性走向社會,從事工作,她們根本無法承擔全部的煩瑣家務。有人開始思考,這種傳統的分工是否有什麼科學依據?是根據人們的生理特征或者其他什麼原因?男子就不能做家務了?
針對這種異議,我們不妨用經濟學中的原理來看一下。根據古典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原理,倘若某人在從事一種勞務的時候,其機會成本低於其他人從事此項勞務的機會成本的話,那麼他在從事該勞務上就具有比較優勢。也就是說,隻有當事實證明,女子從事家務勞動的機會成本低於男子從事同樣勞動的機會成本的時候,才能說明女子比男子在操作家務上具有比較優勢,更適合家務勞動。
如果用這個理論來驗證封建社會的男女分工,就會看到,在特定的環境下,這種比較優勢是存在的。因為,受到傳統禮教的影響,在封建社會,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太可能接觸家務以外的活動,而丈夫要進行營生,維持家用,是家裏的頂梁柱。相比較,丈夫從事家務勞動的機會成本更高,妻子的機會成本較低,則這樣的分工可以實現,每個人都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情,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整個社會可創造的物質財富總量與其整體經濟福利便會有所增加。
但那是在封建社會,人們被封建思想束縛的情況下形成的。它並不能證明女性有某種生理上或天生從事家務的比較優勢。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文化和思想,封建社會的這種思想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決定的。但社會現實已經改變了。如今,不光是男性要麵臨競爭、就業的壓力,女性也要麵對;不光是男性有養家糊口的壓力,女性也有、不光是男性中有能力超群之人,女性中也有,甚至有些女性比大多數男性還有能力!
再說,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有的男性事業沒有女性成功,但做家務卻比女性還要好!此時,若再拿那些生理上、宿命上的不同來作分析,很難對今天依然存在的男女兩性在家務勞動負擔上不平等現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其實,男性並不是不會做家務,不能做家務,而是大男子主義的思想讓他們覺得不可以做家務。掃地、洗衣、煮菜、養孩子,注定就是妻子的事情,要不娶妻子幹什麼?
而女性在承擔家務的時候是沒有勞務報酬的,也不給國家製造GDP,男性就會覺得女性沒有為家庭和社會創造什麼價值,相反,是在揮霍他創造的錢。實際上呢?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的瑣事的負擔並不比男生在職場上承受的壓力大。職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丈夫的抱怨,都會讓她們喘不過氣,就算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她們也會覺得越來越勞累。持續的情況,令很多家庭出現了問題。仔細想想,問題真的是出在女性身上麼?
漸漸的,許多女性開始為爭取自己從家務中的解放而呼籲,希望男士們也能坐下來,考慮一下,繁重的家務勞動是否能由雙方共同協作完成,或者是否能重新考慮一下,是否對方相對更適合做家務。很快,就有女性提出在夫妻中使用“家務分配表”,出現了“勞務分配小協議”,讓夫妻在互相體諒的基礎上,能夠共同支撐起這個家。這無疑是一場把女性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的一次“革命”!